【現身說法】

我如何克服台語新聞的障礙

───跳槽播報台語新聞之心路歷程

文/胡婉玲


早期經常將台語字卡在嘴邊,說不出來。或嘴不從心,每每吐出國語不成國語、台語不成台語的怪發音,讓副控室同仁捧腹大笑,我這位播報台上的老手也成了散播歡樂的「螺絲公主」……

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全國觀眾朋友大家晚安,我是胡婉玲……」

 去年六月十一日,晚間六點正,當我戰戰兢兢地以台語開場,於晚間新聞節目中宣佈民視無線台正式開播之時,心中有壓力、有期許,更有一股向新聞新專業領域挑戰的振奮。

胡婉玲能播台語新聞嗎?

 民視開台以「宣揚本土」為宗旨,因此對於以「台語」發音的新聞寄予厚望,然而創台之初,雖對內、對外洽談過多位主播,一時倉促間,竟未能覓得合意的台語主播。方時我甫加入民視,原先只承諾專播一節國語時段,隨即公司長官徵詢我,我一口即同意播報台語新聞,因而引起周遭同業友人驚訝,各界譁然!

 還記得,各方湧向而來的反應不外是:

 胡婉玲會說台語嗎?

 胡婉玲播台語,會不會感覺委屈?

 晚間新聞以台語主打,民視罩得住嗎?

 這些疑問的焦點,其實不在我個人身上,它們反映民眾的心理。顯示過去,台語在台灣社會發展的弱勢,受到部份人士的忽略或甚至歧視;也凸顯一般人對往常侷限在日常會話層次的台語,能否滿足新聞用詞「精簡速時」原則之質疑,而台語新聞在PRIME TIME的觀眾收視與市場價值更面臨空前的考驗。


民視台語主播胡婉玲(左)、陳明華
(右)。

 有人樂觀的評估,由大家耳熟能詳的國語新聞主播出馬播台語,較現成的台語播音員出任,更具新聞性,更能爭取市場認同。但在我本身,另有看法。

主播老手變成螺絲公主

 儘管自己入行才十年,在歷經各種採訪機會,各式時段的播報、現場轉播、以及主持等考驗後,竟常有「下一場仗要怎麼打,才過癮呢?」的心情。

 因此,增闢台語播報領域,就成為再理想不過的自我挑戰機會了。更何況,道地的本土草地姑娘,台語「不輪轉」,實在過意不去!就這樣,好強的我配合民視向本土紮根的企圖心,坐上台語播報檯。

 有人問,委屈嗎?不會。

 恐懼?說實話,播報初期的幾個月,非常緊張,惶恐難安!因為「講」台語是一回事,「播」台語新聞又是另一回事!

 最早期,經常在播報中途,硬是將台語字卡在嘴邊,說不出來。或者,嘴不從心,每每吐出國語不成國語、台語不成台語的怪發音,讓副控室同仁捧腹大笑,我這位播報台上的老手成了散播歡樂的「螺絲公主」!

 當然,台語新聞領域中,確實存在不少語言操作的技術難題,考驗著台語新兵。例如,由於台語發展不若國語發展的迅速,不少新名詞,在台語世界中是全然空白的處女地,或者尚未獲得大眾普遍共識、形成約定成俗的用法。以致主播經常在倉惶上台前,還急著徵詢前輩,商討適切的發音,而老師也常常被考倒!

拜師學藝征服困難

 再如,台上播報的當兒,同仁急切地送來搶新出爐熱呼呼的新聞稿,主播未及消化,即須現場宣讀出來。但由於記者同仁的國語稿文法與台語文法差異頗大,以致一路現場直譯播報下來,竟覺似參加障礙賽,得過五關、斬六將,那股刺激與挫折感,我至今難以忘懷!

 這段期間,有專精台語的前輩對民視無線台「台語晚間新聞」的嚴格監督,對我的台語用詞與發音嚴格批評、不吝指正。更有不少寄望台語新聞成長的人士給予我最大的容忍與支持。

 為了儘速專精「技藝」,我抽出所有可能的空檔,同時求教幾位台語新聞前輩,拜師學藝。逐漸地,我真的從屢屢坑坑巴巴的播報中,邁向自如舒敝的播報境界,再次找到征服困難的成就感。我應該是經驗學習的最大收穫者。

 幸運的,播報三個月後,在去年九月,這節台語新聞通過考驗,由原先晚間六點時段正式挪移轉戰無線台晚間七點,與各家電視台晚間新聞正面交鋒,再創歷史新頁。

 將近一年下來,民視的台語新聞時段已擴增至六節,主播人員,從人才難覓,到培養出八位廣受矚目的台語主播。民視台語新聞的質與量,在當前所有電視媒體中,可謂無能出其右者。我願自傲的說,民視耕耘這塊新聞園地的努力,成績有目共睹。

國語思考導致翻譯新聞

 然而,相較於傳統國語新聞,經營台語新聞,確實辛苦。

 以下提出幾點個人心得淺見:

 一、 台語語法與國語語法相較迥異:由於長年來台語未受積極鼓勵,成長緩慢,運用台語,難以似國語語法般之簡潔精練。往往須使用更多文字來描述,方能讓聽眾聽懂。而且,對於新聞新事物名稱,往往須新建台語使用語音辭彙,增加電視新聞操作的負荷。

 二、國語的寫作邏輯讓台語電視新聞成為翻譯式新聞的代名詞:一般記者從採訪、寫作、到過音、剪輯,習慣採用國語語法的思考模式。當新聞表達用語淪為翻譯式、配音式語體時,觀眾無法接觸原創作者的聲音,致使新聞作品失真、較難生動活潑,給予觀眾隔閡感,看新聞總有「隔靴搔癢」之感,台語電視新聞不免失之匠氣。

 三、過去長年受壓抑的語言,一時難抬頭:數十年來,政府強制推行國語相當成功,造成台灣地區台語發展的斷層。老一輩的任憑台語講得再道地,亦難以傳承下一代。儘管晚近這幾年開始重視「本土化」,卻仍有相當比例的年輕人台語說得不好,甚至有些人抱持「歧視」台語的心態,造成台語新聞推廣備極艱辛。

理想的台語新聞製播

 理想的台語新聞製播流程,最好是效法正統國語新聞的製作方式,從採訪、到後製過音剪輯,全然以台語操作,尤其文字記者的思考模式與寫作方式更必須全然台語化。

 這樣一來,恐怕非得訓練一批專職、專業的台語記者不可囉! 只是在現階段,受制於人力、物力以及考量成本效益,這些構想暫時只能是夢幻式的計畫階段,難以落實。

 無論如何,搭上本土化的列車,各家電視台紛紛增闢台語戰場; 年輕主播加入台語新聞播報行列,不再新鮮、不再突兀;台語新聞不再是農漁業新聞的專用代名詞,它也運用各種現場實況轉播、SNG與 live連線等時髦方式,傳達即時性訊息;台語新聞還成為部份人士學習台語的園地,收視率更隨著觀眾逐漸接受而上揚。

 台語新聞確實已生根立足、持續成長。只是,能否突破侷限在「分眾市場」的生存空間,更上層樓、為全民接受,達到人人都願意藉由台語接收新聞資訊,這條路會走得艱辛。

 而我,真正有幸參與這段成長經歷。
(作者為民視台語新聞主播,曾任華視國語新聞主播){MW}


回第五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