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記者觀點

台灣記者邁入高成本時代

────記者自備手提電腦無異變相減薪?

文/黎珍珍


許多記者仍無法接受這種資方要求勞方「自備武器上陣」的做法;如果文字記者自備手提電腦的主張可以成立,編輯是不是也應該自備電腦排版設備,印刷工人自備印刷機,電視台攝影記者自購攝影機……

果記者必須自購手提式電腦,編輯也應該自備桌上型電腦;多家報社陸續開始推動社內記者自購筆記型電腦的新方案,許多記者似乎不以為然,而這個記者的說法,正是很多人據以抗爭的基本邏輯。

硬體成本記者無理由分擔

 大成報、台灣日報、自立報系、中時報系都已展開記者自購電腦的新措施,自由時報也在研擬跟進。大成報一向只提供記者桌上型電腦,需要筆記型電腦者皆須自購;台灣日報在改制前完全未採電腦作業,記者自購電腦是整個電腦化計畫的一部分,但原本採「公有制」的自立報系和中時報系一旦有意轉型為「私有制」,立刻引發記者反彈。

 儘管媒體電腦化已成趨勢,電腦發稿是採訪記者的基本「技能」,而筆記型電腦也成為必要的工作配備,許多記者仍無法接受這種資方要求勞方「自備武器上陣」的做法。有人認為,報社有理由要求記者具備電腦使用知識,有理由要求編輯懂電腦排版,但電腦化其實為資方節省了成本、人力和時間,報老闆自然要在硬體上做一定程度的投資,沒有理由要求記者分擔一部分的設備成本;如果文字記者自備手提電腦的主張可以成立,編輯是不是也應該自備電腦排版設備,印刷工人自備印刷機,電視台攝影記者自購攝影機?

記者自備電腦說不通

 事實上,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許多人對電腦充滿興趣,也不吝投資購置各種電腦裝備,做為個人資訊處理站之用;但不少記者指出,儘管電腦已逐漸發展為個人化產品,但出於個人需求的購買行為絕對不同於為了保有工作而被迫「自備」。某晚報記者表示,為了上網查詢資訊和處理個人事務,他在家中備有桌上型電腦,各式配備一應俱全,目前報社發給的小電腦幾乎只用於早上採訪發稿,他不認為自己有必要花錢另買一部;而且就算他有意另購一部筆記型電腦,也不代表報社可以不必提供這類必要的工具。

 就如美術工作者在自己家中一定備有各式美術工具,但只要他固定為某一個公司擔任美編之類的工作,僱主仍然應該提供必要的器材。更何況,「記者自備手提電腦」從來不是媒體在招考記者時開出的必要條件。

 大多數的新聞從業人員均非個人工作者,記者仍然受僱於媒體經營者;當電腦成為工作上不可或缺的器材,而這項必要的器材卻成為私人財產時,雇主和受僱者之間權利義務的關係是否將出現某種吊詭的變化?

報社指定廠牌價位高

 部分記者即指出,雖然報社提供了優惠貨款甚至無償補助,但依據雙方約定,接受補助購置的電腦屬個人所有,使用人須負保管及維修之責,萬一這部私人的電腦在工作過程中意外毀損或遺失,責任自然也歸個人承擔。理論上,電腦既屬個人財產,持有人自有權利決定其處置方式,況且多數報社限定補助的申請次數或間隔時間,記者大可藉無法獲得補助為由不再買新電腦,暫時改以手寫稿,但這個結果勢必影響到報社正常的作業流程,恐怕也會間接影響勞資之間的互動。

 目前各報社的方案多為提供定額補助或無息貨款,但維修費用須由使用者自行負擔,而手提電腦的價格不一,從三、四萬到十餘萬都有。部分反對自購方案的記者認為,以一般記者的薪水而言,買一部手提電腦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加上配合報社發稿系統而添加的諸多額外軟硬體設備,花費相當可觀,但對個人而言用途並不大;熟悉電腦行情的記者並指出,目前報社指定或建議的廠牌產品,價位其實都嫌偏高。

報社也轉嫁維修成本

 此外,手提電腦損壞率和淘汰率高,維修費用難以具體估算,如果機型落伍,可能連維修都難。報社將這些成本「轉嫁」到記者身上,卻不見任何相對的調薪計畫;有記者憤憤不平的批評,這套方案無異是「變相減薪」。

 在幾乎一面倒的反彈聲中,也有部分記者持正面肯定的態度。一位時報系的記者指出,報社集體採購給記者使用的電腦往往功能有限,品質不佳,且礙於是公物,不便做私人之用;如今報社願意提供部分無償補助及無息貨款,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購買合適的軟硬體設備,處理在採訪寫作之外的其他事務,負擔不致於太重,何樂而不為?

 他以重大交通建設採BOT模式比擬報社和記者在電腦自購案中的關係,他認為,這樣的方式應可避免報社採購上的種種流弊,提高採購的品質。不過,為免因小電腦故障率高而影響編採作業,他主張報社有責任成立基本維修中心協助電腦維修工作。 (作者為自由時報記者)

攝影記者該不該用老闆的相機?

文/王興田

期以來台灣各平面媒體攝影記者的器材制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報社全部供應,如聯合報系、中央社、中華日報及駐台外電;其他的報紙雜誌則是攝影記者自備,但價格昂貴的超長及超廣角鏡頭由單位提供,中時報系則有無息貨款及器材津貼等配套措施。

 持平而論,一個有規模的媒體,要攝影記者自備器材,不論有無補償措施,都會影響到攝影記者的工作態度及照片表現。

 舉例來說,從前反對運動頻繁的時代,攝影記者很容易被群眾誤認為是「爪耙仔」而遭砸相機、挨老拳的威脅,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自備器材型,攝影記者碰到這類採訪任務,往往把抽屜內勉強堪用的老機器、老鏡頭拿上前線衝鋒陷陣,以防萬一碰到這類狀況損失能減到最輕微;又如攝影記者常必須在強風暴雨的惡劣天候下工作,「自備型」的攝記又會不會因惟恐相機內進水要花大錢修理,而影響到工作表現?

 再者,攝影器材一向價格不菲,媒體要一個初入社會的年輕攝影記者在開始工作前先籌措個二十萬添購器材為媒體效命,不也有「剝削」之嫌?我們又看過那個公民營企業,要員工先自備辦公用具後,才能開始上班呢? (作者為中時報系攝影記者)

{MW}


回第六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