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放大鏡】

終於,他們好好地打了一架

文/王興田

前,宋楚瑜的女兒宋鎮邁乘坐機車發生車禍,TVBS攝影記者由於在手術房外做SNG連線的卡位問題,引發幾家無線電視台攝影記者與該台攝記演出全版鐵公雞。打群架的場面不但使寧靜的手術房外一片混亂,更透過電視新聞畫面傳送到國人面前,使一般民眾對攝影記者這一行業,引發再一次的議論。

 用這樣的標題,並沒有一絲幸災樂禍的意味,心中反而是興起陣陣深刻的刺痛。這股刺痛源自兩個層面的悲哀:一是整個新聞工業的低俗墮落;一是攝影記者工作條件的惡劣。

 國內自有線電視開放以來,電視新聞的本質由量變產生了質變,個位數、甚至多是在小數點以下的收視率,成了各家電視台新聞部門主管頭上的「緊箍咒」。每天早上,隨著早餐送上的收視率「咒文」,使得新聞主管們腦袋裡哪裡容得下啥子「溫暖的社會關懷」、 「莊嚴的社會責任」等等教科書裡的陳腔濫調;反倒是把「驚聳」、 「包裝」等刺激閱聽人「消費”新聞的手法,躍為思考的主軸。

 讀者或許會問:這和攝影記者打架有什麼關係?有句話說:「下層結構是上層結構的反射」。這些位處於新聞工業下層結構的攝影記者,正是反映了位居上層結構的新聞主管們的緊張及壓力;投射在新聞現場的是:攝影記者經常性的「角色錯亂」......不自覺地從「中立的報告人」躍身為「涉入者」,從「旁觀者」易位為「參與者」,動輒以「侵略性」的拍攝手法,對新聞事件加以「掠奪」......試圖對新聞室主管「解咒」,卻掩飾不了對新聞本質的輕蔑姿態。

 回到電視攝影記者本身。三台時代,扛ENG的攝影記者簡直是各新聞單位眼中的大哥大;各台穩定的收益,也使得享有優渥待遇的三台攝影記者間彼此相安無事,那個年代時有所聞的是電視台與平面媒體、或平面媒體間攝影記者的衝突。隨著有線電視的興起,攝影記者的人力需求大幅擴張,及不盡合理的薪資待遇,使得進入這個行業的從業員素質根本無從要求起;三台攝影記者被重視的程度、專業性也被大幅稀釋掉,心中的落差及感觸不言可喻。

 最重要的是,整個台灣新聞工業的「速食取向」,讓攝影記者這一行,根本無從培養起所謂資深記者的涵養及威信。初出茅廬的新手與擁有十年以上資歷的老手,做的事情殊無二致;所有的作品詮釋權,掌握在係由文字記者系統出身的新聞主管手中;所有工作的評價盡由持另一種「符號系統」人士所宰控。這種惡劣的工作條件,讓攝影記者心中的苦悶更深一層。

 這種「落差」、這番「苦悶」,正是這些老手、新手對他們日常工作不滿及壓抑的來源。而長期不良工作情緒的影響,反映在他們所產製的新聞文本上的是:粗糙的品質、偏狹的視角,及難得一見的人文社會關懷。

 打群架,可以視為一種集體焦慮的再現。而攝影記者的這場群架,或可視為他們對其工作、工作環境,或不安、或不滿的焦慮投射。在報紙上看到TVBS的高層主管義正詞嚴地要求電視攝影記者協會道歉的後續報導,令我十分納悶:到底誰該道歉?(作者為中國時報資深攝影記者) {MW}


回第十一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