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與挑戰】

躲在筆名背後

文/林照真


「新台灣雜誌」第二八八期九月二十九日到十月五日的雜誌中,刊出一篇以「張旻」為名的「馬英九現象深度分析」,題目是「捧馬不遺餘力,中時報系淪為包裝紙」的文章,由於文章中以舉例方式說明中時報系的「捧馬」實例時,居然出現了我的名字,我的朋友很快傳真給我看,問我要不要去函抗議。

 這篇文章從二十九頁到三十一頁,其中在三十頁中提到我的部分,應該從這裡開始談起:「不但是跑馬英九的市政記者一味挺馬,連以前跑社會運動的記者,也在中央斥責市府沒有在玉成抽水站停擺的第一時間通報時,頻頻撰文幫馬英九緩頰。

 「標題為『防洪差池 中央北市無心之失』記者林照真在特稿中寫著『精省後中央能量擴充,但因為工作慣性使然,經常未將台北市納入管理範圍;而台北市又一向資源豐沛、獨立自主,與中央的相互歸屬感非常微弱,才會出現聯繫不當的缺失,這些都是出自各級政府間無心的慣性運作,大家不妨互相原諒,下次研究改進。照規定,台北市在抽水機故障時,確實應盡快向中央通報狀況,中央能夠分擔幫忙總是好事,如果淹水時一時情急忘了,下次改進就是,官員實在不需逞口舌之快。』

 「『下次改進』、『不要再逞口舌』,面對外界的抨擊,挺馬媒體最會用這種字眼一語帶過,中央官員多說幾句,『不要打政治口水戰』的帽子立刻罩上,一層一層的幫馬英九與他的團隊築好金鐘罩,讓他不被外界風雨所襲。

 「誰在打口水戰,當內政部政務次長李逸洋指責北市在玉成抽水站停擺的第一時間沒有通知中央防颱中心,台北市府的新聞局長吳育昇卻說,沒有法令規定要知會中央,北市府只要通知民眾疏散就好,北市府並抨擊凡事上報是中央官僚心態。」

 仔細對照文章中引述我的特稿的部分,卻發現作者張旻將原文中「市府官員實在不需逞口舌之快」的「市府」二字隱去,因此下一段立刻說「下次改進」、「不要再逞口舌」是媒體最常使用的挺馬字眼,讓我的文章中用來指稱「市府官員不要逞口舌之快」的,一下子變成好像是在指責「中央官員」,明顯是刻意扭曲的做法。 

 我原先的想法是,「新台灣雜誌」一向色彩鮮明,任由立場決定言論方向,實在沒有理會的必要。更何況,目前就業不易,我相信寫這篇文章的作者張旻必然是一名年輕記者,為了工作,必須配合媒體政策,這種事情可以體諒,想想就一笑置之算了。

 沒想到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我得知這篇「捧馬不遺餘力 中時報系淪為包裝紙」的文章原來是篇社外投稿,而讓人驚訝的是,這位張旻也是服務於中時報系的同事。我開始有興趣想知道這個人是誰,希望能與張旻當面溝通,問問為何要這樣幫我貼標籤。後來,更讓我訝異的是,這名記者其實也是十年以上的資深記者,也一直是記協新聞改革行列中的同志。

 這個過程讓我有點沮喪,雖然張旻和我服務於同一報系,但我絕對無意也不願擔任職業道德糾察隊,我覺得這是個人的選擇,在任何時代,敢言者都應該受到尊重,但前提是所言者必須符合事實。

 我個人所寫的文章自願受公評,文章中是否有政治立場介入自有公論。然而,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如果文章的立場不為自己所喜,但卻因為可以躲在筆名背後,便隨意在別人頭上扣上「捧馬」帽子(扣上「擁扁」帽子也一樣)、進行與事實不符的攻擊,又對文章刻意斷章取義,然後再把過去的社運記者背景拿出來進行對比,就更令人無法接受。而有如此行徑的人居然平時尚以新聞改革者自居,就更內外矛盾了。

 我只想說,此刻台灣新聞環境非常惡劣,大家應該互相勉勵,在經濟最蕭條、政治最意識形態的時候,能繼續堅持新聞工作者立場,扮演社會中間者的角色。

 而且,我要強調,在這方面,老記者的責任永遠比年輕記者多些。

 願與張旻共勉之。 (作者為中時報系資深記者) {MW}


回第二十五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