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篇】

「首都人」何去何從?

文/歐陽莫愁

都早報當年忽然宣布停刊,除讓外界大感意外,也使得許多記者編輯措手不及,「失業」了好幾個月後,才找到新的舞台;壽命僅一年餘的首都早報,對有些人來說是新聞界的起站,也成了部份人士在新聞界的終站。

 放眼國內新聞界,仍有許多首都人的蹤跡。以中時報系為例,現任執行副總編輯戎撫天,即是首都的創報總編輯,中晚總編黃清龍也曾任首都政治組主任。此外,在中時報系任職者,還包括中時的張瑞昌、林晨柏、蔡明德、侯南芬、謝敏政、陳文芬、王秀卿、廖述銘、張碧華,中晚的郭淑媛,工商時報的陳高超、邱奕嵩及時報周刊的周慶輝、胡永芬。

 在聯合報系中,當年首都的記者包括沈怡、邱婷、徐慰虹、盧德允、郭乃日、林美玲、洪淑蓉、陳珮琦、鄧丕雲及謝蕙蓮等,編輯則有俞肇碌、劉美麟、張國興、林紀政、胡家仁及葉定青等人。自立報系原本也是首都人轉換舞台的主要出處,但許多人後來又陸續離職,目前還在自立的首都人有陳維新、邱香蘭、林繼鎔、林彥玲。

 自由時報近年積極擴張,也吸納了陳杉榮、鍾文志、駱文森、鄧榕茜、杜默、李應豐等前首都人,首都副總編輯金恆煒也在自由撰寫專欄;其他報業的首都人還包括台時的曾明財、姜慶堯,民眾的林永崇、林弘展,新生報的程裕蕙,台灣日報的李瓊月當年辭去舊職但還未報到、首都就已倒閉,被新聞界笑稱是「首都倒閉最大受害人」。

 在雜誌界也不乏首都人的蹤影,例如商周的黃鴻仁、周冠印,遠見的孫秀惠、亞洲周刊的許斌、TVBS周刊的劉桂蘭、中央社的張欽發,至於電子媒體方面,則有民視林長瑤及TVBS的賀桂芬。楊憲宏在離開民視後目前為個體戶。

 有些人因首都停刊而揮別新聞界,例如活躍工運界的陳素香,從事環保運動的方儉,軍事記者張友驊則專注出版、寫作工作,而首都末代執行副總陳清喜,也在轉戰幾家媒體後,到海外投資農場,再創事業第二春。

 政界與企業界也是許多首都人的新舞台,首都創辦人康寧祥現任監察委員,廠長許陽明曾任國代,邵立中已準備投入選戰,吳仁杰、陳盛山等人也先後在立法院擔任助理,彭孝維目前也任市議員助理。傅台成則曾參選過二屆國代落選。

 在企業界服務的也不在少數,如曾任首都資料室主任的文馨瑩、記者李政安、楊瑞鴻、談克誠、宋述寧、孟上勇等人。謝英士和劉志卿目前擔任律師和法官,得過金鼎獎的李鍾梅則轉任教職。攝影記者符鼎偉現在則任職於傳播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首都早報雖在七十九年八月宣布停刊,但在停刊後三個月,卻得到金鼎獎公共服務獎,形成頒獎時報紙已停刊的有趣現象。當年首都獲獎的項目是公共服務類團體獎,得獎者包括楊憲宏、方儉、李鍾梅、洪淑蓉及蕭世暉等五人,該小組以「媒體與不實廣告」為主題的十五篇報導,獲評審團青睞,為壽命僅一年多的首都早報,留下一項重要的歷史紀錄。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MW}


回第三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