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記協依法可以代表會員,和媒體雇主聯盟的代表進行勞資協商或談判,並且不排除包括罷工在內的勞資爭議手段,也的確為德國記者爭取到更高的工作條件。 |
事實上,一九九五年台灣記協成立之初,即曾參考過兩個國家 ( 地區 )的記協組織,即香港和德國。這三個記協都同樣具有專業團體以及團結組織(工會)的雙重性質。不過真正有發揮工會功能的恐怕只有德國記協。
十六分會、三萬名會員
德國記協(Deutscher Journalistenverband E.V.)成立於一九四九年,目前有十六個分會及三萬個左右的會員,它是德國最早成立,同時也是德國最大的新聞工作者組織。統一後的德國現在大概有五、六萬個記者,其中八成是參與團結組織的。
除了德國記協之外,另一個也同樣具有實力的團結組織是媒體工會(IG Medien)。德國的媒體工會和台灣的大眾傳播媒體工會聯合會(大傳聯)性質類似,也是同樣聚合包括白領和藍領受薪者所組成的工會,從工會運動的角度來看也是比較激進。在這兩個工會之外還有其他小團結組織,不過影響力就有限多了。
德國新記者月薪台幣六萬
德國記協工會的性質,表現在它依法可以代表會員和媒體雇主聯盟的代表進行勞資協商或談判,為它的會員確保一定的最低工作條件。
為了爭取談判的勝利,德國記協不排除採用包括罷工在內的勞資爭議手段,而且也的確為德國記者爭取到相對於德國其他行業以及相對於其他國家記者更高的工作條件。
一個新進的,沒有經驗的新聞記者在德國大致可以領到四千馬克( 折合台幣約六萬五千元 ),這在台灣應該是相當令人欣羨的待遇。
作為一個專業團體,德國記協認同新聞專業主義。德國記協認為,只有獲得充分的資訊,一個人才有可能參與政治意見及政治意志的形成。記協贊成並爭取外部及內部新聞自由,主張編輯部內部的共同決策權,要求記者在法庭上應有證人靜默權。
獨立的新聞專業只有在多元化的媒體環境裡才有可能,因此德國記協堅持對媒體的集中和壟斷應該予以有效的控制。此外記協認為,媒體除了經濟之外,還有社會以及文化責任,因此支持公共電台設立。
記協服務卡購物享折扣
記協也支持新聞自律,它是新聞評議會的重要成員。記協代表新聞從業人員之利益,它同時也是新聞教育及媒體監督等各項委員會的當然成員。
作為新聞從業人員之代表團體,德國記協提供給它會員一系列的服務,包括:
——為會員進行團體協約談判;
——為會員提供職業上法律保護;
——製發全國通用的記者證;
——為會員提供個別的法律、職業、再教育等諮詢服務;
——印發各種資訊小冊;
——開辦在職訓練課程;
——舉辦經驗交流座談;
——發行新聞人(journalist)月刊。
此外,德國記協還成立一家出版和服務公司,發行「記協服務卡(DJV-Service-Card)」,每位會員均可申請這項卡片。手持服務卡,記協會員可以在所有簽約的特約商店以特優價購買商品或勞務,特別是和記者職業相關的項目,如交通、旅館、電腦、租車、買車等都可以獲得相當好的折扣。所有特約商店以及臨時的特惠活動都可以在記協網站裡找到。
從薪資扣繳記協會費
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什餐,為獲得記協各項服務,會員必須繳納會費。會費是從會員每月薪資中扣繳,按薪資高低每月扣繳的會費從五十到八十馬克(折算八百到一千四台幣)不等,這相對於台灣記協目前每年一千元台幣的會費差距不可謂不大。
德國記協採聯邦制,總會設在波昂,會址是一棟三層樓建築。無給職的理事會底下設秘書處,包括秘書長在內聘有十多位專職人員,其中兩名為「新聞人」月刊專任編輯,陣容壯盛,行動力強。總會由十六個獨立自主的各邦記協聯合組成,這些記協亦分別有自己的理事會和秘書處。
跟德國記協比較起來,台灣記協還在起步階段,這其中主要原因恐怕是在台灣的記者太過缺乏自我覺醒,沒有自主意識,對自己的權益和社會責任不敢去爭取,不敢去承擔,對於理想和目標缺乏和別人透過論辯達成共識,並且團結合作努力爭取的胸懷和能力。台灣記協要真正發揮一個新聞專業團體和團結組織的功能,前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