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

文/何榮幸

來愈多例証顯示,記者雖然常常「教訓」新聞對象要尊重別人,但卻容易忘記,自己才是更需要自重的族群。

 自我尊重是一種生活態度,與資歷、年齡沒有必然關係,卻與記者這個志業的專業尊嚴、職業地位唇齒相依;自我尊重的記者即使溫和謙讓,也能贏得新聞對象的高度敬重,自我踐踏的記者即使咄咄逼人,也只能換來新聞對象的厭惡不齒。

 但很可惜的是,不少記者在處理政治新聞時,常常比政治人物還要政治;在討論八卦新聞時,常常比讀者觀眾還要八卦;新聞界流傳的耳語、謠言,更遠比外界想像還要捕風捉影、空穴來風。

 這其實是很吊詭的現象:自許為社會開明進步象徵、應該力行多元包容的記者,在很多新聞事件中甚至比新聞當事人還要非理性化,而新聞界本身散佈「耳語運動」的殺傷力,也常常對同業造成更大的傷害。

 開春以來,黃義交與周玉蔻緋聞案引發的女記者形象定位、發言人與記者互動關係等重要議題,至今仍淹沒在八卦浪潮中而未獲嚴肅認真的討論,「封面故事」中夏珍、陳玉華、陳雪采對於女記者處境的反省,林照真、黃麗卿、陳文茜、馬永成、周陽山對於發言人與記者互動的觀察,王興田的理論架構、劉黎兒提供的日本經驗,都很值得新聞同業做為自我尊重的參考。

 而在「強勢媒體踐踏弱勢人權」專題中,陳俊志、邱慧絹、何日生、曹文傑、蔡崇隆對於調查報導倫理、調查報導者如何自重與尊重他人課題,有極為深入的討論。

 潘小俠、陳盛山、謝英士、周陽山等人在「我為什麼不當記者」專題中,精彩自述離開新聞界的心路歷程,想要久留、考慮離開的同業皆可佐証參酌;「火線目擊」本期捕捉記者採訪華航空難現場身影,並且悼念民生報記者楊佳。

 「真情新聞」中,江俊亮帶大家去體會阿里山與鄒族之美,羅添斌、谷澄分別生動描繪軍事記者、中央社記者的甘苦;「新聞廣角鏡」中,張啟楷傳授破解預算新聞的秘笈,樊劍萍則對聯合晚報的解雇令提出質疑;至於「傳播充電站」,則由陳正然、謝法安、涂建豐、羅世宏等網路信仰者與質疑者進行一場論戰。

 最後,也絕對是最重要的,本期「目擊者」的順利出刊,要感謝所有作者與受訪者,以及陳建廷、蔡慧琳、邱奕嵩、翁慧雯、林祝菁、田習如、陳玉華、張瑞昌、黃毅峰、涂建豐、黎珍珍、李秀姬、陳素玲、程心恬、郭淑媛等人在編務上的協助,王興田、黃子明、財訊月刊梁永煌與阿潘在攝影方面的協助更是感人。

 記協會長蘇正平與執委會的支持、信任,是目擊者的最大幕後功臣。 (作者為「目擊者」總編輯){MW}


回第四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