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新聞對象拋媚眼 媒體記者選邊站

文/編輯部

者長期與採訪對象接觸以獲取新聞,然而吊詭的是,記者卻也常常介入不同面向的新聞事件,不但讓自己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之一,更模糊了記者與採訪對象的分際。

 光是就政治議題而言,對立衝突的角力,更容易看出記者「選邊站」的痕跡。

 國民黨中生代角力,連宋究竟是分是合;民進黨黨主席選舉,林義雄還是張俊宏是眾望所歸的領導人;新黨內鬥的歷史中,郁慕明怎麼鬥走朱高正;明年初的立法院長選舉,劉松藩、王金平誰佔上風。政治界的人事動態,原本就是引人入勝的故事,也吸盡記者的汗水和時間,把記者也吸進風暴裡,成為帶動新聞事件發展的人。

 過去,統獨議題正熱時,記者分成兩派,激辯的畫面屢見不鮮,表現在文字報導上激情不減;體制內外的意見對立,似乎無可避免,例如工運團體卯上勞委會,及工運團體中工委會、勞陣立場的差異,記者也站在叫陣的兩端。

 當意識形態的議題,不再是政治圈明確地劃分敵我的標準之後,現實利益的爭奪,登上主場。公共工程是利益的大宗,高鐵決標、重大空難後立法院倒蔡擁蔡,都有記者選邊站的情況。議會裡的法案審查,不只是議員有意見的差異,記者的意見也不遑多讓。

 傳統新聞學老是強調客觀中立,彷彿記者一有自己的判斷就犯了大忌,但是與其不切實際地空談中立,不如更清楚探究記者對於新聞事件、新聞對象可以抱持什麼態度,什麼原因造成記者對新聞對象的「不公平對待」,記者堅持原則的界限又是什麼。

 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現實環境成為所謂客觀中立的角色,記者周遊於現實中採集報導的題材,自然有其觀察與立場,然而,造成記者在新聞事件上選邊站,除了日積月累的專業判斷外,還有更多游移在權威與屈服、人情與包袱、利益與價值的種種因素使然。

 從個人的角度看,意識形態、政治立場往往是造成記者選邊站的重要因素。因此,朝野攻防、政治鬥爭這種明確的劃分楚河漢界者,記者變身為過河卒子者不只一二。

 記者和採訪對象的互動也牽引著報導的走向,政治圈中明星不少,這種政治明星吸引選民如痴如狂,似乎同樣地也對記者散發難擋的魅力,有魅力的明星是難以讓人看到缺點的。政治人物不見得都有魅力,但公關功夫總是不錯,這點也是不能忽視的,杯觥交錯噓寒問暖之間的交情,模糊了採訪者和被採訪者之間的關係。

 而記者也會面對媒體組織的壓力,媒體老闆的態度往往決定新聞發展。尤其當媒體老闆身居政黨要職時,記者為了工作升遷,主動、被動地屈從老闆、主管的態度,恐怕也不在少數。

 就讓我們揭開台灣新聞對象猛拋媚眼,媒體、記者爭先恐後選邊站的神秘面紗! {MW}


回第六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