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租界】

藍領和白領的拉鉅戰

────探究記者、編輯不入工會之原由

文/馮建三

常見記者和編輯下班後,三五成群尋地方找樂子,滿嘴國家大事,批評 這、批評那,但對能夠真正伸展一己之力的工會刊物,卻少見有人真正 投入……


了一九九四年末以前的自立報系,編採記者參加報紙工會的人數稀少,已 是眾所週知的事實。其次,台灣近年來記者的人數之膨脹,但記協目前的會員 只有四百多人,也是零落得很。為什麼會這樣?面對這種情況,以非編採人員 組成的產業工會,對於記者抱持什麼態度?筆者閱讀了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兩家 產業工會的月刊「工輿」及「聯工月刊」各一百期左右,引述其看法如下。文 末,筆者將提出讀了這些看法之後的心得,也希望能對擴大記協會員的途徑, 略抒己見。

 一方面,藍領者對記者抱持敬重之心,對其不入工會之事,總覺缺憾,但在 遇有記者的言論行止影響到了他們的權益時,憤怒十分,不見掩飾;另一方面 ,對於記者不肯加入工會,這些刊物提出了相當深刻的看法。

記者不入會 工會也無奈

 比如,早在十年前聯工月刊創刊時,就慇勤地邀約,指出記者起初曾有二百 五十人登記入會,實際卻只得七人,對於這個現象,藍領為主的工會「一直反 覆檢討原因」,卻「實在不解」,文章歸結於「誠懇的呼籲編輯部的朋友們, 請您快來加入……聯合報絕對需要靠您們的學識來增長」。更有趣的是,稍後 它再度喊話,引用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的話,「拿筆桿的也是勞工,有權利 也有義務加入工會,權益要靠自己維護」,然後在「沮喪」於記者入會人數稀 少之後,再次揄揶「編輯部…人才濟濟…學識…素質…眾人望塵莫及」,最後 還是歸結於,記者對工會的「誠意邀請入會,難道真的是無動於衷嗎?」。再 隔一年,藍領又再壓低身分,寫「給編輯部一封信…冀望你們領導工會,讓我 們齊心同努力」,姿態的謙卑,似已無可復加了。

不久,許多文章對比了藍白領所受之不等待遇,如印務部努力超量工作,只 得「區區十二萬元」獎金,數年前某記者只因獨家新聞就得四十萬。然後,在 台灣教授協會等團體發動退聯合報救臺灣的運動之後,工會質疑,「一些編採 同仁的主觀太強,造成本報被扯入流派政爭的負面後果,以致對全體員工造成 影響,這些責任由誰來承擔呢?」中時方面,其高層人士的跳槽,也引發了其 工會的憤怒與不安,工輿先後以兩期兩篇討論,「這些白領工人平時不關心基 層工人的死活……實在不必給予多加注意和關懷。但……公司長期的不安,最 後可能……全體員工被埋葬」。

缺乏共識 跳槽反應不滿

工輿又說,「常見記者和編輯下班後,三五成群尋地方找樂子,滿嘴國家大 事,批評這、批評那,但是對能夠真正伸展一己之力的工輿,卻甚少見這批『 滿口大言』的『知識份子』有什麼真正的投入。哀哉!中國一百多年來就在這 些滿口屁話的自命「知識份子」口中給埋葬掉了。如今中時報系多的也不過就 是這種貨色。」即便如此憤愾,該文作者還是說,只憑藍領工會,「不容易真 正替時報系員工創造出更美好的工作環境」。

至於記者不入工會的原因,兩個刊物有許多討論,但或以下這段話的觀察, 最為深入與冷靜,值得大加引用,「某些主管的作風,使得編輯和記者深深體 驗到作為一個勞工的弱勢經驗,但值得我們反省的是,為什麼他們選擇的是離 開時報,去另一個報社接受剝削,而不是留下來加入工會,集結更大的力量去 改善報社的制度呢?〔筆者按:這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性質,相對於一般勞工 而言,顯得非常自由,因為自由慣了,使得他們少有集體意識,從來不認為自 己是勞工。因而一有不爽,通常便以跳槽解決問題。

但跳槽到別的報社,還不是一樣要以弱者的姿態面對資方?記者和編輯在工 作上的自由特質,固然可以方便他們在各報之間流浪,但也正因為如此,記者 和編輯的弱者命運一直未能改變,事實上我們勞工要的不是個人的自由,個人 自由對勞工而言是殘忍的,有哪一個勞工能單獨面對資方?我們勞工要追求的 是集體的自由,唯有透過集體的力量,勞工才有改變不合理制度的可能」,文 末,作者還是不忘「請……記者和編輯加入理性的工會」。

單一工會制 記者生戒心

以上所談,可能都是事實。不過,在為數兩百多期的刊物裡,每有談及記者 不入工會的原因時,似乎都沒有碰觸到另一個或許也很重要的背景因素。這就 是我國的法律以公司、廠為單位,造成一家報社(或電臺)只能有一個工會, 於是無分其客觀的社會位置及主觀的心理認同,都只能參加這個工會。

這個情況與英美的差異巨大,這些國家的同一報社,擁有的工會數量可以達 十個以上,於是有A報的記者工會、A報的發行工會、A報的印務工會、A報 的排版工會……等等;唯這些工會雖然分立,大致說來,卻能無妨其團結運作 ,甚至它們也走向合併之路,以求更壯大精實。

 台灣的報業工會從來沒有經歷分立之經驗,就國家法令,由上而下強求各職 業工會合併於一廠、一公司,但實際上卻又不是完全強制,以致記者等仍可自 由入會,或許反而逼使記者疏離之心頓起,不利其入會。

筆者並未主張一廠多工會,這還需要精細探討,筆者只是說,假使現時的工 會法令,終將有利於記者組織工會,進而與其他工會縱向組成產業工會,橫向 組成跨廠的職業工會最好。但若暫時有所不能,那麼這些法令的問題要被繼續 檢討,以求改進。此外,記協或許可以發生催生記者先入記協,後組工會的動 力。

擴大連鎖 歡迎加入記協

這麼說一定會被了解記協實務的人,譏笑為作白日夢。但笑罵由人,有什麼 關係呢?筆者的幻想是,現階段許多較關注記協的人,在不同媒體均居重要職 務,那麼,何不請其對他們所共職的媒體機構之記者,或動之以情,或說之以 理,或以任何可行的方式,敦促彼等加入記協,如此,由行為之採取(入記協 )變化彼等的認知(對於集體組織的態度與立場),而不是由對記協之認同, 方始入會。

假使其中一家媒體能夠稍見成功,必然會有良性互動,對其他媒體產生示範 作用,於是入會者漸漸增加,最終記協可走向全台灣文字、聲音與影像工作者 的聯合組織,各媒體單位也就如同外國常規,在記協這個大架構底下,各自擁 有自己所屬的記協支部。站在這個基礎之上,記協這份刊物的走向,將由對外 發行,轉成更為符合會員所需的內部刊物,英美記者工會近年來雖有疲弱之象 ,會員人數仍在二、三萬之間,以我們的人口比例,即便再減其半,至少應可 得三千會員,足以作為往前發展的川資了。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MW}


回第六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