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素玲
一 場規模七點三的大地震,震出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災情,土地 、房屋及人民都在這場災變中體認大自然浩劫的無情,政府救災體系 紊亂成了輿論撻伐的焦點。其實,接受嚴苛考驗的,何止是為民服務 的政府單位,肩負資訊傳遞重任的媒體,將第一手震災消息送到民眾 手中的同時,也為自己進行了一場「危機處理」實戰演練,並在台灣 新聞史留下足供參考的一頁。 九二一震災新聞中,由於地震發生時間在凌晨一點四十七分,時間正 好是各報截稿後準備開印時間,台北陷入停電狀況,各報比的不但是 臨場編採調度,更包括印務部門反應。 聯合報應變得宜 若從隔天報攤架上的新聞呈現,聯合報頭版彩色照片及「全台大地震 」的標題,以及三版整版相關新聞配合,是當天各報最為完整者,尤 其三版四張東星大樓的救災及住戶逃生照片,更是各報之冠。聯合報 系十月份系刊詳細記載地震發生當晚報社因應狀況,我們得以了解其 作業過程。 根據該系刊報導,聯合報總編輯項國寧、執行副總編輯賴清松及採訪 中心主任羅國俊都還在報社,才離開報社沒多久的副總兼地方中心主 任張昆山、副總兼編輯中心主任涂明君都立即趕回報社,大家分頭指 揮調度;忙碌中,報社「小老闆」王文山、社長張作錦等人,都已陸 續抵達報社關切應變狀況。 事發不久各地訊息陸續報回,攝影組組長及科技組組長都自家中趕到 報社參與調度,並立即相關路線記者查詢消息;報社並立即指派攝影 、文字記者前往傳出崩塌台北東星大樓,當攝影記者拍回東星大樓令 人心驚的崩塌照片,項國寧立即決定一版、三版全換,就在與時間賽 跑的壓力下,利用報社不斷電系統維持電腦電源,編輯摸黑作業。 當晚雖然台北縣市、嘉義、彰化、台中縣、苗栗記者都傳來部分災情 ,但震央的南投縣記者卻因通訊中斷,遲遲連絡不上,後來好不容易 才找到一位竹山特派記者報告倒塌房子無數的災情;隨著各地傳回不 同災情,聯合報版次內容一換再換。該報系刊中,同仁最引以為豪者 是完成一夜連換三個版次的艱難任務,最後一塊版的交版時間在凌晨 三點十分就完成,「印務、發行部門當機立斷,將原來先印零售、再 印訂戶報的順序完全變過來,以更鮮活的新聞供應零售讀者」。 中國時報顯得單薄 同樣也是主要媒體的中國時報,因為隔天只有頭版新聞以及一張台北 市虎林街東星大樓倒塌的黑白照片,顯得遜色不少。據了解,地震當 晚,編輯部只剩當夜值班副編輯余建汌留守,在初步了解訊息後,也 馬上決定換一版,隨後即連絡相關記者了解地震規模及災情。 不過,因為南投、台中等地方記者通訊也都中斷,無法回報詳細災情 ,以致報社當夜主要掌握災情在於台北縣市,加上補換版機制應變不 及,因此只換了一次版。該報雖然也在凌晨三點四十六分完成換版, 但稿源及照片都較為不足,雖然清晨報紙準時上架,但報面呈現極為 單薄。 自由時報栽在「當機」 相較而言,近幾年閱報率成績不錯的自由時報,因為供電中斷,報社 發電機又故障,導致雖然準備了一、三版稿量,全部無法印製,隔天 報攤上完全不見任何地震新聞,氣勢上大受影響。 據自由時報主管表示,九二一凌晨地震發生時,該報已經完成九二一 當天報樣,總編輯陳進榮已經離開報社,副總編輯胡文輝則剛好留下 來來寫稿,因此事發後,胡文輝先連絡記者了解地震規模,隨後總編 輯也趕回調度,並召回其他副總編輯協助處理。在與災區記者連絡過 程中,同樣遭遇通訊中斷難題,不但大哥大不通,即使打到記者家裡 ,記者大都出外「避難」,因此連繫相當困難,以致災情掌握也以台 北縣市為主。 雖然報社也當機立斷做了換版決定,凌晨三點左右,編輯部就在以手 電筒取光,利用電腦最後剩餘電池,以馬拉松式更換電腦的「克難」 辦法完成一、三版換版所需的稿量,但是報社發電機卻在此刻出了狀 況,完全無法運作,編輯無法完成編輯作業,只好眼睜睜地焦急等待 發電機修復。 據指出,該報發電機一直到清晨八點才修好,最後約搶印七萬份零售 報上攤,但此時已是近中午,而且以台北、高雄為主,因為數量太少 ,這也是事後外界一直以為自由時報當天沒有地震消息的原因。 危機總動員 全憑真本事 九二一地震後續報導量驚人,各報幾乎都以近卅版版次規劃相關新聞 ,就事後採訪編輯人力統合及反應上,聯合報也有不錯表現。據系刊 指出,當夜截稿後,該報總編輯以下各級主管即開會研商隔天人力調 度,並立即決定租用直昇機前往災區巡迴採訪;在此同時,已有攝影 組同仁搭乘報社採訪車連夜往災區「報到」。 後來除了災區記者全數投入後,主要以地緣關係由鄰近縣市記者支援 人手,前後並動員台北採訪中心、採訪中心攝影記者,以及數名資深 記者從地震對社會、人文、古蹟的破壞進行專題報導。總近約五十名 的採訪人力,除製作專題報導的資深記者自行運作外,皆由地方中心 及各地特派員統籌指揮調度。 中國時報在九二一當天中午才召集主管舉行會議應變,後來即決定由 台北立即調派三組記者及攝影南下支援;分工部分,災區記者負責當 地災情新聞,台北支援的記者則是深入災區及災情不明地區進行專題 及追蹤報導;在近一個月災情新聞中,總計共有廿人次文字記者及廿 人次攝影記者前往災區支援。不過由於中國時報中部設有獨立編輯中 心,台北與中部記者之間的採訪及報導一度在作業上出現整合問題, 影響人力資源運用。 自由時報的採訪記者增援也是以鄰近縣市為主,台北總社只有增派少 數生活組、社會組記者南下支援,攝影記者則是從南部及台北調度支 援,所有人力由該社中部副總編輯統一指揮調度。 平面媒體在九二一大地震期間進行的新聞戰,持續一個多月,版面呈 現從一開始的近卅版,到後期的十版,對各報社編採作業都是空前的 考驗,更是「危機總動員」的績效校閱。 三大報中,聯合報上自小老闆,下至社長,事後在系刊上分別以「向 所有同仁致敬」、「那種三軍聯合作戰的英勇與傑出,震災新聞 再次得到證明」;中國時報主管自稱,報社在事後「有一番深刻的檢 討」,社方並下令要求主任級主管必須值班至深夜至二點,記者也改 成隨採隨發機動模式,「非必要請勿進報社」;自由時報並無具體檢 討及相關改變。「九二一震災新聞戰」考驗了誰,由事後各報社「反 應」或許可知一二。(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 {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