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的信】

失焦的新聞真相

文╱曾明財

任「新聞界長官」的總統參選人宋楚瑜中興票券案,在喧騰一個月後,還是讓新聞界團團轉,有人比喻和章孝嚴誹聞事件一樣,仍是羅生門。

 報禁開放迄今,以政治新聞處理而言,台灣許多記者仍然像哈巴狗,一直等人餵食,包括政客無的放矢者,都有一定的版面。

 到底問題出在那裡﹖「新聞界長官」不能得罪﹖或新聞界有太多的「長官」都是共犯結構﹖或記者養成教育不夠,虛華慣了,只能天天等著被餵食﹖

 質疑與批評,應是處理政治新聞的基本準則,但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掛帥,已使得整個新聞版面失焦。

 真相只有一個,不同媒體拼湊的,卻呈現不同面貌,這是現今台灣新聞界的生態,表面是百家齊鳴,也可說是一片亂象。

 外界不斷質疑媒體扮演的角色,甚至抨擊新聞界有太多病態,事實上,圈內人都心知肚明。

 在台灣如此惡劣的新聞環境,媒體老板各擁其主,新聞主管以老板意見為意見的情況下,基層記者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者幾希﹖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成立五年來,在爭取新聞自由、維護記者權益及提昇專業水準的努力,均受到大家支持。

 然現實面而言,從自立早報關門、台灣時報惡意調動地方記者、民眾日報集體資遣記者以及電子媒體大幅裁員等事件,不管新進記者或老鳥,都像桌墊上的牛羊任人宰割。

 勞基法保障有限,行政院勞委會官員也只象徵性的關心,無力追究惡質的媒體老板,記協的聲援更是狗吠火車。圈內關心的有幾人﹖後續支持的效果又如何﹖

 有關媒體人權的討論,記協及其他團體多次提出批評,在新聞競爭漏不起的壓力下,媒體處理過程,仍有失專業水準。

 只是,回過頭來,多數記者在報社「出外一條龍、進門像尾蟲」的情境,仍普遍存在。本身都欠缺反省與自覺,如何面對外在的挑戰﹖

 從二十年前美麗島事件前後,媒體報導的一片肅殺,到解除戒嚴、報禁開放,如今電子媒體新聞競爭激烈,平面媒體亦各有特色,顯見台灣新聞界蓬勃多元的一面。面對新的局勢,我們更要如何回應﹖

 迎接西元二千年,記協未來將承擔更大的責任,總統大選後,也許媒體生態可能再有一番重整,不止大幅裁員問題,都要大家密切關心。目擊者雜誌創刊迄今,坦白說,每一期入不敷出、赤字累累。但為了記協長遠發展,我們一直咬緊牙關,希望有永續經營的理想。

 非常感謝各界人士的支持與肯定,我們將繼續努力。  祝大家新年快樂。(作者為台灣記協會長) {MW}


回第十五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