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一步一腳印,坎坷見真情

九○年代記者自主運動回顧

文╱何榮幸


紀末回顧九0年代台灣記者自主運動歷程,九0年代中期短暫出現的「九0 一新聞自主推動小組」(以下簡稱九0一小組)應該是承先啟後的重要分野。在 此之前,台灣記者間只存在散漫互動與個別聲援;在此之後,台灣記者間才真正 進入跨媒體組織性聯結與集體行動的新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記者自主運動的軌跡,其實與大環境的政經結構解嚴鬆綁 若合符節,更與台灣傳播環境的微妙變化環環相扣;當初看起來是偶然與隨機的 行動,如今回顧卻處處可見其結構性牽連與歷史成因。

 除了歷史背景之外,「人」更是任何自主性運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如果 說九0年代記者自主運動的歷史軌跡是「一步一腳印」,則其中新聞工作者懷抱 理想奉獻投入的過程則可謂「坎坷見真情」。

九0年代前夕:過度壓抑的台灣社會

 關於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台灣社會力由過度壓抑到奔放宣洩的過程,近年來 各界已有相當探入的探討,此處不再贅述。在此必須先帶上一筆的是,解嚴前曾 於黨外雜誌工作或寫稿的若干思想開明新聞前輩(以司馬文武等資深記者為代 表),在九0年代記者自主運動中雖未扮演急先鋒角色,但卻在幕後與精神上持 續給予新生代記者一定的支持與溫暖。 解嚴前後最值得重視的記者爭取自主與維護權益個案,首推一九八七年四月至 十月間爆發延燒的「中時工會事件」。中國時報勞資雙方激裂爭奪工會主導權之 後,勞方代表雖然在工會理監事選舉中獲勝,中時資方卻一舉解雇率領勞方抗爭 的記者鄭村棋、吳永毅、張玉琴等三人,成為解嚴後記者自主運動的濫觴。

 時移勢轉,當年主跑勞工新聞的鄭村棋,如今已成為台北市政府勞工局長,不 但由體制外抗爭者轉型為體制內協調者與仲裁者角色,更由當年中時資方的眼中 釘搖身變成中時市政組記者的主要採訪對象之一,吳永毅則仍在工運領域長年奮 鬥。而基於對新聞工作權、媒體改造的持續關切,鄭村棋、吳永毅在九0年代中 期也都曾擔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以下簡稱台灣記協)的籌備委員。

九0年代初期:徐瑞希事件與讀書小組

 時序進入九0年代,台灣民間旺盛的生命力藉由各種社會運動形式狂飆,主流 媒體的批判性格也逐漸普及與鮮明,除了傳統較具獨立風格的自立晚報之外,首 都早報等衝勁十足的新興報紙開始扮演活躍角色,新聞工作者也或主動或被動, 整體感染了這股台灣社會的巨大轉變風潮。

 但隨著首都早報於一九九0年八月二十日宣佈停刊,壽命更短的環球日報也於 十二月一日走入歷史,九0年代的開頭,似也預示著台灣新聞工作者在這十年間 將會面臨的坎坷不平命運。

 一九九一年三月九日爆發的「徐瑞希事件」,則是台灣新聞工作者因爭取新聞 自主與資方對簿公堂的最著名個案。

 此事件起源於聯合報記者徐瑞希撰寫「翁大銘以後戲怎麼唱」文章,文中提到 與翁大銘交好的黃任中,因而觸怒與黃任中父親黃少谷交好的聯合報創辦人王愓 吾,聯合報資方其後解雇徐瑞希,遂激起二百零八位跨媒體新聞工作者連署刊登 報紙廣告聲援,這是解嚴後台灣新聞工作者的首度大規模橫向連繫、彼此奧援。

 此事件的意外發展,則是民生報記者江澤予因參與連署聲援徐瑞希,而在同年 四月九日遭到民生報的解雇處份,江澤予不服訴諸法庭後,勞工法庭判決江澤予 勝訴,勞資雙方最後則達成和解;其後徐瑞希於隔年控告聯合報違反勞基法,雖 經台北地方法院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判決徐瑞希勝訴,但徐瑞希最後亦選擇與聯 合報進行和解。

 徐瑞希本人在接受台灣記協「目擊者」雙月刊專訪時指出,她其實只想在新聞 專業上奮鬥,並不想和聯合報資方為敵,但因資方要求她離開卻提不出任何理由, 她的個性又是黑白分別,在堅信自己沒有犯錯的情況下,她只能選擇司法途徑以 對自己負責;至於最後與資方和解,則是因為官司二審勝訴後、在三審遭到駁回, 律師又建議以實際經濟利益來得到法律上的正義,加上當時她的第二個小孩又快 要出生,因此只能在現實情勢下被迫選擇和解。(註一)

 觀察台灣新聞工作者在九0年代的真實處境,徐瑞希的上述告白,無疑是對勞 資雙方互動關係非常精確與細膩的描述。事隔多年,徐瑞希本人對此事件的整體 註解則是:「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選擇和解」。(註二)

 到了一九九三年,TVBS開播,台灣之聲、寶島新聲、綠色和平等地下電台 開始引領風騷,徐瑞希事件的後續效應,也在無形中逐漸發酵。

 受到徐瑞希、江澤予事件影響的聯合晚報記者楊汝椿,因為痛心其友人遭到報 社主管公開羞辱,開始在報社內部尋求革新,在報社外部則邀集新聞同業共組「媒 體改造」讀書會,以推介其改革媒體信念。(註三)

 由楊汝椿發起的讀書會雖然兩度流產,但是第二度讀書小組的楊汝椿、自由時 報記者何榮幸、中時晚報記者郭淑媛、自立晚報記者彭琳淞、財訊月刊記者陳玉 華等五位志同道合的固定成員,卻在後來九0一小組、台灣記協的催生過程中扮 演相當關鍵的角色。(註四)

 楊汝椿後來擔任台灣記協第一屆副會長與第二屆會長、何榮幸擔任九0一小組 召集人與台灣記協第一屆會長、彭琳淞曾任「九0一通訊」主編、郭淑媛與陳玉 華則長期投入九0一小組與台灣記協的各項行動。

九0年代中期(一):自立事件與九0一小組

 九0年代中期,「自立事件」為台灣新聞界掀起巨大波濤,面對社會其他領域 的漸次解嚴、專業自主力量抬頭,向來扮演民主化推手角色的新聞工作者,卻必 須反向挺身維護獨立自主的編採空間,這不能不說是當時台灣社會氣氛中的一大 吊詭與諷刺。

 一九九四年七月全面引爆的「自立事件」,起源於被歸類為「三重幫」的台北 市議員陳政忠買下「台南幫」擁有的自立報系股權,自立報系員工高度憂慮其獨 立編採風格無法確保,因此內部由自立工會王幼玲等人團結員工抗爭,外部則由 自立記者陳銘城、李瓊月等人串連中研院院士李鎮源、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 台灣筆會會長李敏勇等各界人士發起「搶救自立」行動。

 在參與「搶救自立」行動中,由於陳銘城等人的高度熱情串連,台灣新聞工作 者首度有組織、有計劃性地密集聚會,一方面分析傳播大環境的變化,一方面彼 此加強橫向連繫,與會者最後決定成立極具運動性格的「九0一小組」,以發起 大規模「推動編輯部公約運動」連署簽名、舉辦「九0一為新聞自主而走」遊行, 來回應社會各界對於新聞專業自主、媒體改造的期待,並將自立事件全面提升至 社會公共議題層次。

 「九0一小組」的核心成員有十位:除了最早讀書小組時期的楊汝椿、何榮幸、 郭淑媛外,還包括自立早報副總編輯蘇正平、記者李瓊月、陳銘城、涂建豐,公 視記者劉俊宏、民眾日報記者張瑞欽、中時晚報記者陳香蘭,李瓊月、何榮幸則 先後擔任召集人。小組不但出版「九0一通訊」開始與其他新聞同業對話,更積 極規劃九0一遊行的三大核心訴求:一、落實內部新聞自由,二、推動編輯部公 約,三、催生新聞專業組織。

 由於「九0一小組」是以行動為取向的臨時性團隊,因此不斷有新的成員加入 小組行列。在這段期間投入跨媒體記者自主運動者,除了自立報系的賀照緹、蔡 崇隆、曾文邦、呂東熹、蔡慧琳等人,還包括了台北之音徐璐、香港明報賴秀如、 公視馮賢賢、ICRT王建輝等人,以及洪貞玲、黃慧櫻、劉昌德、鄭智仁、林 立琦等傳播院校研究生所組成的「傳播學生鬥陣」。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人力資源中心負責人陳志銘慷慨提供場地,讓九0一小組 與後來的台灣記協籌委會有一塊連繫開會的棲身之所,義美公司副總經理高志明 先生在台灣記協成立後協助承租辦公室與借用會議室,都是台灣記者自主運動中 不可或缺的「硬體」奧援。

 當年九月一日記者節適逢颱風來襲,兩三百位新聞工作者不畏風雨、破天荒為 爭取新聞自主首度走上街頭,並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宣佈催生新聞專業團體後, 九0一小組積極轉型為台灣記協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更擴大參與如下:

 邱奕嵩(中國時報編輯)、詹怡宜(TVBS午間新聞主播)、蕭嘉慶(中時周 刊副總編輯)、林少岩(中時晚報攝影組長)、張廖萬堅(自立報系記者)、李永 萍(台中民主台採訪主任)、陳申青(高雄傳播學院院長)、林美挪(「綠色和平」 電台主持人)、楊和倫(新新聞南部特派員)、蘇諍(時與中央日報進行勞資訴訟)、 吳永毅(自主工聯執行長)、樊劍萍(中央社產業工會常務理事)、鄭村棋(工委 會召集人)、吳如萍(商業周刊記者)、賴秀如、郭淑媛、洪貞玲、涂建豐、王幼 玲、李瓊月、蔡崇隆、馮賢賢、蘇正平、王建輝及何榮幸,並推舉何榮幸擔任籌 備會召集人。

 值得一提的是,九0一小組在催生台灣記協期間,曾由何榮幸、李瓊月、賴秀 如、蔡崇隆等人赴台中與高雄舉行說明會,這很可能是台灣新聞界首度進行的草 根紮根、全國串連行動。正因為有這樣的基層串連過程,以及得到中南部新聞同 業的熱情奧援,才能初步建立台灣記協在中南部的連繫據點,並且逐漸將發展觸 角擴及全國各縣市。

九0年代中期(二):台灣記協的誕生與衝撞

 經過九0年代初期「徐瑞希事件」的伏筆、九0年代中期「自立事件」的誘發, 以及九0一小組的積極催生,台灣記協終於在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九日於台大校 友會館正式誕生,成為台灣第一個由新聞工作者成立的自主性新聞專業團體。這 一年,台灣社會則爆發醞釀已久的「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

 從九0一小組開始已有八個月合作默契與互信共識的這群跨媒體新聞工作者, 則延續組成了第一屆台灣記協的幹部陣容:會長何榮幸、副會長賴秀如、楊汝椿, 執委梁永煌(財訊雜誌總編輯)、蔡崇隆、馮賢賢、林少岩、涂建豐、李永萍、 陳玉華、張瑞欽,監委王建輝、郭淑媛、吳如萍,另外財務組召集人為邱奕嵩、 勞工關係組召集人為樊劍萍。

 記協成立之初即適逢學術界、社運界發起「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為了實踐 媒體改造理想,記協不但擔任發起團體,更積極於五月二十日組隊參與約四、五 千人參加的「黨政軍退出三台遊行」,顯示記協成立初期仍具有一定程度的運動 性格。

 而為了彰顯台灣記協在爭取新聞自主、維護新聞工作權外同等重視新聞自律, 記協成立後即致力於推動「新聞倫理公約」運動,並由何榮幸、李永萍、馮賢賢 等人赴中、南部與新聞同業進行座談,這也是台灣新聞界首度由一個自主性專業 團體正式進行的全國串連工作。

 一九九五年八月,台中兩位分屬聯合報、台灣時報的地方記者疑因新聞報導遭 黑道人士暴力毆傷,為了表達新聞界強烈要求儘速破案、維護新聞自由的決心, 記協就在先前兩度全國串連的基礎上發動「新聞界反暴力威脅聲明」,最後獲得 全國二千多位新聞工作者連署支持,成為新聞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連署行動。

 其後記協幹部與北上聲援的記協會員,更於當年記者節戴上黑面具在行政院門 口靜坐抗議,並將連署聲明送進行政院而由新聞局長胡志強、警政署副署長出面 接見,在胡志強與警政署副署長分別保証維護新聞自由與儘速破案決心後才結束 抗議行動。

 記協成立後除了持續聲援中央日報記者蘇錚、自立工會幹部袁孔琪、公共電視 原住民記者、中廣記者萬瑞君等新聞工作權案例,更於同年十一月在超級電視台 由馮賢賢、李永萍製播與主持「媒體怕怕」節目,以更多元方式進行媒體觀察與 新聞自律。

 此時期具體支持與奧援台灣記者自主運動的各界人士,更包括徐佳士、李金銓、 馮建三、翁秀琪、陳世敏等著名傳播學者,由尤英夫、邱晃泉、張炳煌、劉志鵬、 魏千峰、謝英士、尤美女、王如玄、林倖如等人合組記協「義務律師團」,以及 由金恆煒、黃新生、林樂群、莊佩璋等人組成的記協紀律委員會。

 一九九六年記協邁入第二屆,幹部名單繼續擴大參與:會長楊汝椿、副會長馮 賢賢、陳清泉(自由時報台中特派員)、執委兼發言人何榮幸、其他執委為梁永 煌、樊劍萍、李永萍、蔡慧琳(前自立早報資深記者)、黃子明(中時晚報資深 攝影記者)、林永崇(時為新台灣週刊台中特派員)、邱家宜(時為新新聞周刊台 中特派員,現旅居英國),監委則為郭淑媛、涂建豐、蔡崇隆。

 另外,劉俊宏為紀律組召集人、田習如(財訊月刊記者)、林永崇為媒體調查 組召集人、鄭村棋為勞工關係組召集人、黃子明為校園事務組召集人、葉柏祥(時 為亞洲周刊資深記者)。為研究發展組召集人、侯南芬(中國時報記者)為文宣 組召集人、邱奕嵩仍為財務組召集人。

 必須特別強調的是,由中時、聯合、自立等十四家媒體工會串連形成的「大眾 傳播工會聯合會」(簡稱大傳聯),則於一九九六年一月正式誕生,大傳聯的出現, 象徵台灣媒體工會的發展又向前跨出一大步。一九九六年十一月記協協助國際記 者聯盟(IFJ)在台灣舉辦「媒體工會與新聞自由」研討會時,記協也特別邀 請大傳聯幹部參加。

 其後記協在一九九八年五月由蘇正平、賴秀如代表赴巴西參加IFJ年會,並 正式成為IFJ的第九十八個國家、第一百三十一個正式會員,台灣記者自主運 動開始與國際接軌。第五屆會長曾明財則更應邀率領邱奕嵩、蔡坤龍等記協幹部 赴越南記協參訪,使得記協更加邁開國際化的腳步。

九0年代後期:記協出擊與「目擊者」出刊

 一九九七年八月,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記協在第三屆會長蘇正平的推動下,開 始固定出版「目擊者」雙月刊,「目擊者」從此成為台灣記者自主運動的重要發 聲管道。

 記協並從九六年起持續推動「公共媒體催生運動」、九七年針對白曉燕綁架案 新聞亂象推動簽署「綁架新聞採訪協議」,不但逐漸在台灣社會站穩腳步,也成 為新聞界爭取新聞自由與自主、推動新聞自律的重要代言人。

 記協所累積的公信力更在一九九八年底台北市長大選得到驗証,在朝野三黨候 選人馬英九、陳水扁、王建 陣營的指定委託下,記協與中國新聞學會合作舉辦 了四場電視辯論會,過程圓滿且贏得好評。

 記協三年時的出擊,是由下列幹部陣容擔綱:會長蘇正平、常務執委何榮幸、 賴秀如、梁永煌、陳清泉、執委陳玉華、林照真(中國時報資深記者)、徐國淦 (聯合報勞工記者)、蔡崇隆、邱奕嵩、涂建豐、蕭嘉慶、曾明財(台灣時報彰 化特派員)、黃子明、王興田(中時晚報資深攝影記者),監委為郭淑媛、陳彥斌 (台灣日報中部特派員)、洪貞玲。記協秘書長則為邱奕嵩、財務長為田習如、 兼職秘書為何馨旻、程心恬。

 由何榮幸擔任總編輯、邱奕嵩擔任執行編輯的「目擊者」雙月刊編務,則吸引 了蔡慧琳、陳育青、翁慧雯、林祝菁、聞學潔等新聞工作者的長期投入,以及姜 如佩等傳播院校學生的長期協助,新聞界於「目擊者」上撰稿或協助採訪、接受 訪問者更不計其數。

 至於司馬文武、顏文閂、李永得、周天瑞、卜大中、盧世祥、黃清龍、吳樹民、 吳豐山、陳國祥、黃鴻仁、俞國基、陳進榮、胡文輝、胡元輝、李旺台、張水江、 黃學榮、金惟純、安德毅、駱文森等資深新聞工作者,以及瞿海源、鄭瑞城、張 錦華等學者,則亦以擔任「目擊者」贊助委員表示對記協的肯定與支持。

 一九九八年籌辦台北市長電視辯論會時,記協第四屆幹部在會長曾明財的帶領 下順利完成挑戰,此時常務執委為蘇正平、張瑞昌(中國時報立法院小組召集人)、 張宗智(聯合報外交記者)、劉俊宏、執委為余佳璋(台視主播)、李季光(自由 時報部會小組召集人)、蔡致中(今週刊總編輯)、王興田、羅碧霞(CTN編輯)、 李曜丞(聯合報記者)、陳明德(台中民主有線電視台採訪主任)、賴秀如、洪貞 玲、邱奕嵩,監委則為蔡慧琳、梁永煌、林照真。此時記協秘書長為李玉玲,執 行秘書為陳玉玲。

 九0年代後期地下電台風潮快速消退、電子媒體天空全面解嚴後,民視、公視 漸次成立,電子媒體雖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電子媒體呈現的新聞亂象卻更甚於 平面媒體,自立早報等平面媒體走入歷史已對新聞工作權帶來嚴重警訊,電子媒 體的高度不確定性更是隨時可能引爆的巨大威脅,這些都是九0年代初期並未彰 顯、也難以想像的嶄新變局。

 西元一九九九年,台灣記者自主運動正式進入第五個年頭,在這個世紀之交的 關鍵時刻,台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了九0年代最險峻的工作環境:媒體的激烈競 爭、成本提高與兼併趨勢,加上全面電腦化帶來的工作型態改變,在在使得新聞 工作者的工作條件遭遇空前挑戰;同一時間,媒體政治立場因總統大選益發鮮明, 新聞報導的羶色腥取向則彷彿永無止境。

 回首過去十年漫漫長路,媒體資方的合縱連橫正以無比驚人的速度在世紀末集 結,過去箝制新聞自主發展的政治力量早已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媒體資方無限上 綱的商業利益與惡性競爭邏輯,反觀記者自主運動,卻是從「中時工會事件」、「徐 瑞希事件」、「自立事件」、「九0一小組」、「台灣記協」這樣一步一腳印艱苦走來,    雖然毫無倖致,但與資方集結趨勢相較之下卻仍然力量薄弱,新聞工作者的自主 性在媒體老闆意志貫徹下更是充滿束縛與危機。。

 面對表面上高度對立,實則基於集體利益而更加緊密連結,並以裁員與減薪等 方式將惡性競爭成本轉嫁給新聞工作者的媒體資方,以及看似完全自由開放,但 在駱志豪事件等面向仍充分暴露傳播與法制環境不夠健全的外在挑戰,記協五年 的幹部陣容則是:會長曾明財,常務執委邱奕嵩、賴秀如、張瑞昌、石靜文(東 森電視台公共服務部經理)、執委何榮幸、蔡致中、邱秀珍(環球電視台主播)、 劉俊宏、余佳璋、羅碧霞、詹怡宜、梁峰銘(自由時報屏東特派員)、蔡坤龍(中 國時報台南資深記者)、何炯榮(聯合報彰化記者),監委為陳玉華、陳清泉、梁 永煌。秘書長為陳增芝,秘書為程心恬。

 而在第四、五屆會長曾明財的努力下,記協多年來建構的各地連絡網路則已漸 趨穩定成形:台北縣李克強(自由時報)、桃園縣鄭滄杰(中國時報)、新竹市柳 子文(自由時報)、新竹縣劉月琴(台灣日報)、苗栗縣葉蒼秀(中華日報)、苗 栗市何來美(聯合報)、台中縣洪紹欽(自由時報)、台中市鄭懿瀛(台灣日報)、 南投縣張家樂(聯合報)、彰化縣何炯榮(聯合報)、雲林縣蔡水星(中國時報)、 嘉義縣謝敏政(中國時報)、嘉義市呂素麗(中國時報)、台南縣鄭緯武(中國時 報)、台南市蔡坤龍(中國時報)、高雄縣張俊良(自由時報)、高雄市涂建豐(台 灣日報)。

 而不論內外在形勢多麼險惡艱困,從九0年代中期九0一小組因運而生,到世 紀末邁入千禧年的歷史交替時刻,這段五年多時間的寶貴實踐經驗已經証明, 「人」才是台灣記者自主運動的最大資產,當每一個階段都能有積極熱情、富理 想性與批判性的新聞工作者不斷投入時,記者自主運動才能找到真正的活水源 頭。  

 唯有新聞工作者繼續在過去十年的自主運動軌跡中相濡以沫、相互取暖,台灣 記者自主運動才能在千禧年持續攜手同行、延伸發酵,也才可能在全新的媒體生 態變局中尋找安身立命的定位與出路,並且提出嶄新的運動方向與因應對策。 

註一:見「目擊者」第三期,第二十四至二十五頁。
註二:同註一。
註三:見政大新聞研究所出版「新聞學研究」第五十二期,「另類記者的媒體改
      造經驗」一文,第八十三頁起。
註四:同註三,「一個自主性新聞專業團體的誕生」一文,第九十五頁起。
(作者曾任九0一小組召集人、台灣記協籌備會召集人、台灣記協第一屆會長, 現任「目擊者」雙月刊總編輯、台灣記協執委、自由時報北市組組長) {MW}


回第十五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