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世代】

挑戰時空、捕捉未來的「明日報」

專訪PC home與新新聞合作的「明日報」總編輯陳裕鑫

文╱劉世鼎


內兩大知名文化企業PC home集團與新新聞週報,於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對外宣佈結盟,並計劃創辦一份「綜合性網路原生報」,今年二月正式上線,名稱暫定為「明日報」。這份明日報,顧名思義,將富有高度的未來感,並以年輕世代為主要訴求對象。

 現任新新聞週報總編輯、即將出任「明日報」總編輯的陳裕鑫表示,將明日報稱之為「網路原生報」,主要是希望與目前流行的「電子報」作一區隔。現階段較知名的電子報,多半附屬於傳統媒體之下,不然就是個人經營型態,在資訊處理上未能充分突顯網際網路的特性。

 而網路原生報,則是完全根據網路基本特性與功能而籌設,它擁有獨立自主的編採體系與資訊處理機制,而且這套編採體系的運作方式,將試圖擺脫傳統平面印刷媒體的行事風格,創造一種符合網路環境的工作方式。陳裕鑫說,每一種媒體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與特色,明日報正是要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

 在PC home與新新聞的構想中,明日報的誕生,不僅代表一種有別於既有電子報的網路新媒介即將呼之欲出,更意味著過往的新聞與資訊之處理、加工方式,將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首先,與平面媒體大大不同的是,編輯可運用的版面空間將不再有疆界。其次,在超連結的網絡構造下,一則新聞事件可以搭配不同角度處理,並可方便地回溯歷史紀錄。第三,讀者將被賦予比過往更為積極的角色,內容安排的重心將立即回應不同讀者需要。陳裕鑫說,在網路原生報裡,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必然會被一再挑戰,而讀者的資訊吸收習慣,勢必反映此一變遷。

 明日報是否要學電子報一般追求「快速」、「即時」?陳裕鑫抱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網路固然擁有其他傳統媒體欠缺的優勢,但若想吸引更廣泛的讀者群、發揮更深遠的文化影響力,追根究底還是要講求「內容的品質」,一篇訊息的內容是否深刻、打動人心,仍是核心所在。有些訊息牽涉層面極廣,自然要即時公佈;但有些訊息則需以專業的判斷加以深化、分析,則不必一味求快。

 因此,明日報在兼顧速度、廣度與深度的考量下,將於每小時更新一次新聞,但總計每日仍可提供一千則中外新聞,較中時電子報、聯合新聞網平均每日供六百則新聞仍高。

 明日報的現階段定位,仍以綜合式的新聞資訊提供者為主,這與新新聞的入主大有關聯。PC home負責提供網路技術與經驗,新新聞則善用其豐沛的新聞專業能力,兩造結盟,正有互補效果。

 至於明日報初期招兵買馬預定達到的六十位專屬記者目標,據了解在該報大力網羅現有各媒體人才後,不但在跨越千禧年之際就已超越這項目標,目前更已朝向二百位專屬記者的龐大編制前進,顯示該報對於新聞工作者確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看來,在幾位媒體老將王健壯、詹宏志、陳裕鑫、李宏麟等人的衝鋒陷陣下,明日報的出現,勢必震撼下一世紀的華人電子報市場。 {MW}


回第十五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