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才剛剛開始運轉,台灣新聞界已經面臨網路媒體來勢洶洶的劇烈衝擊,這種變局正在下列面向快速擴大蔓延: ──在媒體競爭方面:「明日報」、「東森電子報」等新興網路媒體聲勢驚人,老招牌的「中時電子報」、「聯合新聞網」則戰戰兢兢全力備戰,其他傳統媒體也紛紛加強電子報內容,使得台灣新聞界正式進入以網路為戰場的另一個「戰國時代」。 ──在新聞工作者流動方面:平面媒體新聞工作者大量湧入網路媒體,電子媒體新聞工作者則開始為寬頻網路新世界做準備;新的工作型態(全面進入隨採隨發模式)、工作條件(員工入股成為必備條件)逐漸滲入新聞工作者的思維。 ──在新聞工作權方面:傳統媒體加快網路化腳步的同時,大量壓縮了美編等非網路化的工作機會;而傳統媒體精簡人事甚至脫手、轉型,則更帶來一波波資遣風潮。 算起來,這已經是台灣新聞界在解嚴之後面臨的第四波結構性變化了:第一波是新興報紙的曇花一現;第二波是地下電台的大起大落;第三波是有線電視掀起的影像媒體時代,如今第四波網路媒體時代,則已被廣為看好將在未來引領風騷。 但也如同過去幾波媒體變革一樣,E時代下的E媒體、E記者同樣讓人亦喜亦憂:樂觀來看,E媒體為民眾提供了更多元、更豐富的選擇,這在資訊流通、避免壟斷方面無疑是「對」的方向;其次,E記者與讀者的互動可能非常直接、密集,這也顛覆了過去記者被抨擊為閉門造車的印象;而E媒體以四十歲以下年輕網友為主要訴求,更打破了傳統媒體多是為四十歲以上成年人服務的新聞方向。 但悲觀來看,除了前述E媒體將嚴重衝擊部份新聞工作權之外,E媒體短期間內並不容易建立新聞專業權威與公信力、E媒體可能只是讓資訊爆炸卻缺乏深度的現狀更雪上加霜、E記者在隨採隨發的緊湊作息中很可能沒有時間觀察思考、E記者與讀者的相互滲透也可能模糊了彼此的主體性。 「新聞」的本質、「新聞工作者」的內涵在E時代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應該是觀察E媒體、E記者的重要切入點。當匿名造謠、病毒入侵、電腦疾病、著作權爭議等問題一一浮現後,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更核心的課題:E時代真的比較符合人性嗎?本期《目擊者》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中誕生。 (作者為《目擊者》雙月刊總編輯){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