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網路媒體招兵買馬 新瓶裝舊瓶?!

文/萬蓓琳

近新聞媒體圈上演著人事大搬風的戲碼,陸續出現的網路媒體提供了舞台,但這齣戲是新是舊,恐怕還得細細思量。

 除了原本的平面與電子媒體搶搭網路列車外,過去這半年來,拉開陣勢全新出擊的電子報多出了好幾個,包括PChome集團與新新聞近日創刊的明日報、東森電子報,及PChome旗下的Smartnet理財網等等。這些新興媒體的出現,不見得擴大了了媒體工作的勞動力市場,但的確提供了媒體從業人員跳槽的時機。

 為何說這齣大戲不見得有新意?聯合報去年底推動的優退方案、及中時報系以迅雷手法實施的財經中心五合一政策等措施,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商業媒體為節省成本而任意調動員工職務,甚至解雇裁員等情事時有所聞,而組織調整後造成留下的員工工作量增加亦是常有的事。面對資方這 樣隨意的態度,或是希望調整工作條件變動帶來的壓力,不少媒體工作者會以「隨時有跳槽準備」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工作。以明日報財經組二十多位成員來說,他們分別來自聯合、中時、民眾、TVBS週刊、中央日報、中央社等,幾乎要稱得上是四海一家的組合了吧!跳槽到新東家後的 情形怎樣呢﹖ 新的老闆們除了大談利潤極高的經營理念,似乎也沒有對這樣的新媒體工作方式多作揣想。頂著起薪四萬多至六萬以上、經常遭受同業異樣眼光看待,明日報記者苦惱地表示,「高層其實對記者工作沒有想得很清楚要怎樣做,所以現在一邊摸索一邊作……」基本的工作量要求還是三則稿兩千字,但即時又要兼顧質感的新聞是一大挑戰,「而且從早跑到晚,日報、晚報的新聞都要抓,現在即時的媒體很多,競爭激烈,新聞消化很淺,新聞品質不見得好。」所以一年十三個月的簽約薪雖高,但在這樣的壓力下會待多久,他們也不敢說。

 跳槽風會不會繼續吹?新的網路媒體持續成立、舊的媒體精簡瘦身,從企業本身到不少記者都不再對新聞認真看待,新聞在現有商業媒體的限制下也與例行公事一般,兩年換三個媒體待的大有人在,每跳一次槽就意味著身價抬高。

 所以說,這次上演的戲碼並不讓人驚訝,新聞產製與新聞工作在現有的商業架構之下有多少發揮的空間真的不難預測。這一波先有股票上市計畫再成立、甫成立就賺錢的網路媒體,是否能夠因為資金不成問題,而相對提供新聞產製與新聞工作較為健全的空間;或是其運作仍與市場邏輯同步,新聞不過是其企業的副產品,記者疲於奔命生產眾多資訊然後讓公司賺了大錢等等。任何可能都留待日後繼續觀察。 (作者為政大新研所學生){MW}


回第十六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