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個e時代,0和1重新解構和結構了人們的世界,現實的世界和虛擬的世界。對電視新聞工作來說,數位時代的到來,在採訪的硬體設備使用和軟體的新聞內容(news content)提供上都是新的挑戰,更改變了傳統新聞的處理流程。 衛星科技是讓電視新聞大躍進的關鍵。一九九○年波灣戰爭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彼得.阿奈特(Peter Arnett),經過層層關卡把衛星設備運進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篇篇來自戰區最前線的現場實況報導,完全改寫過去電視報導戰地新聞的模式,讓閱聽人能立即掌握最新戰情的發展。 現在世界各地一旦發生戰事,或者重大的政治經濟新聞事件,常常可以看到各國的電子媒體爭相派出記者和電子採訪設備,希望能提供最立即的影音新聞,觀眾看到Live的報導,才能滿足對新聞消費的需求。即時性的新聞播出,已是電視新聞最基本的要求。 隨著傳播通信科技的高倍速發展,電視台新聞記者的裝備也全面數位化,基本的筆記型電腦不說,從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衛星新聞蒐集轉播車),到數位電子攝影機,從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到數位剪輯機。有這麼多的數位科技,是為了使採訪的文字、聲音和畫面,能在最快的速度下,把最完整而正確的報導傳送給觀眾。 未來數位新聞戰 而未來電視記者的硬體裝備,將會有更新的風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正在研究新一代數位記者的採訪裝備,是要如何把全球定位系統、迷你數位攝影機、衛星傳播設備、迷你電腦、電子記事本、網際網路和衛星電話等,這些數位裝備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可移動式的新聞處理站。 如果這個計劃成功了,未來記者的裝備可能和「機器戰警」一樣酷了。 未來新聞發生的現場,不論是國內突發的災難,還是國外的戰亂暴動,記者在第一時間抵達後,不用等SNG車,只要用在頭頂上的迷你攝影機拍攝,透過衛星傳送,就可以立即把畫面傳回電視台,再透過全球定位系統讓觀眾了解事件發生位置的坐標,記者用迷你麥克風報導現場狀況,幾乎成為一人電視轉播站。這將會改變新聞採訪史,全球觀眾可以透過網路和記者一起同步了解重大事件的發生。 對記者本身,身上所攜帶的迷你電腦透過網際網路,可以接收來自電視台最新的新聞內容和學者專家的深入分析,使得前線記者能充份掌握新聞的變化,更完整報導事件的始末。 但是這種數位新聞採訪卻也帶來許多弔詭和爭議。回到新聞原點的思考是,到底觀眾需不需要這種和新聞事實直接衝撞的採訪方式? 如果出現血腥、暴力、色情、或任何讓觀眾感到不舒服和不安的畫面時,要如何避免?在事實並未完全呈現各個面向時,記者的主觀報導會不會扭曲新聞的真實?這種將新聞採訪某種程度轉換成類似「電動玩具」的形式,會不會將新聞更庸俗化和淺碟化?記者有沒有能力在現場即時客觀地處理?這些都是在邁向數位新聞時必須有的思考。 電視新聞三階段 電視新聞進入電子採訪時代是在一九七○年代初期,那是ENG (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電子攝影機) 剛出現的時候。ENG的出現,逐漸取代了過去用膠卷的電影片攝影機,不但是剪接比較容易,而且不需要用藥水沖洗,在拍攝過程和後製處理上,都可省下很多時間和經費,同時也可以多軌收音,也可以控制自然聲音、過音和音樂的音量和音軌,使得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更能掌握新聞的處理和時間。 一九七六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是ENG第一次正式完全上陣。這使得美國電視網的新聞製作時間縮短,截稿時間也提前,這相對影響到總統選戰的策略。過去為了配合記者新聞後製的影片沖片時間較長,候選人都是在上午發佈重大消息,讓電視台能有充裕的時間製作,但這也給予競爭對手更多時間研商反擊方法,會打消發佈重大消息的影響力。但在ENG出現後,電視新聞能很快的完成製播的條件下,有的候選人重要的競選消息公佈時間往後延到下午,以減少對手和輿論能反應的時間,卻仍能趕上晚間新聞的播出。這是電視科技影響社會政治型態最好的例子。 電視新聞的拍攝器材和剪接技術突飛猛進,相對的,對文字記者的要求也愈來愈高。過去在影片攝影機的時代,沖片的時間長,文字記者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寫稿,但是ENG出現之後,電視新聞真正進入分秒必爭的紀元,文字記者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作品。 而ENG帶給電視新聞的另一個革命,是可以透過微波傳送畫面,讓電視新聞成為現場實況,這也改變電視新聞的意涵。過去的新聞是報導已經發生的歷史,而ENG的新聞是現在發生的事實。 電視新聞的下一波改變,是SNG的出現。一九八○年代中期,衛星科技的快速發展,利用衛星傳佈電視視訊,突破了ENG傳送的地域限制。也就是透過衛星,電視新聞記者幾乎可以在地球任何一個地方做現場報導和傳送新聞。 而SNG的組裝也相當方便,熟練的工程人員可以在兩個小時之內將SNG設備搭建好;SNG也可以固定在卡車或者是貨車上,機動性更強。以我在採訪柬埔寨總理選舉和斐濟迎接第一道曙光的兩個採訪計劃為例,新聞記者和SNG小組充份合作,讓台灣民眾可以立即看到最新的國外新聞現場。 最新一波的電視新聞發展,可以稱為DNG (Digital News Gathering,數位新聞蒐集),也就是在一九九○年代電視新聞進入數位時代,電腦處理和網際網路也再度改變了新聞的製作。 電腦數位科技更加縮短了製作的時間,同時提高了新聞的品質。從數位電子攝影機到非線性數位剪接機,甚至未來可以透過行動電話來傳送電視新聞畫面。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將是視訊伺服器 (video server)。在數位處理下,當新聞記者和攝影記者正在某一台剪接機後製時,畫面經過伺服器連接,其他的新聞製作人、剪接師和記者也都可以同時看到畫面,選取自己新聞可能利用到的畫面,不需要再經過費時的拷貝過程,這可以因應對電視多頻道和新聞多量化的趨勢。 e時代新聞實戰篇 在進入數位時代的當口,對站在第一線的使用者新聞記者來說,新的電子器材首先要面對的是實用性和適用性。想想,如果在戰地,一個記者身上背著這麼多的裝備,不成為砲靶就不錯了。在採訪時,恐怕也很難身懷重裝備和受訪者對談。因此,在數位裝備上如何迷你化,將是一項考驗。 在出國採訪中,對衛星電話的使用感觸最深。在一九九六年波灣採訪時,我用的是台灣台揚科技的衛星電話,外型像個公事包,可是有好幾公斤重,光是手提著就累個半死。而千里迢迢到了中東,在攝氏四十多度的沙漠中,拉開電話,最重要的是對衛星訊號,找衛星方位也花上一段時間。苦雖苦,但是在黃沙中,這可是和台灣聯絡的唯一方式。不過這東西有個好處是,可以擋子彈。 後來又有機會用到一部法國製造的衛星電話,雖然重量比較輕,仍常常對不到衛星訊號。而在前往斐濟的塔妙尼島採訪的時候,使用了摩托羅拉「銥計劃」的衛星電話,才悚然發現科技進步的快速。這台電話只比一般行動電話大一點,只要旋轉天線,很快地就可以打通,音質也可以接受。 其次,電源問題。在採訪上的電子裝備,每一樣都需要電。如何能解決同時用電的需求,是開發新的電子採訪設備的重要關鍵。總不能背個大電池到處跑吧。 通常出國採訪,到了當地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找到電源,讓攝影機的電池能盡快充好電。在有充足的電力下,採訪才沒有後顧之憂。 另外,如何能將電子數位設備和採訪的過程有效配合。當記者擁有完整的數位設備,想到把電力打開,可能比想到第一問題還要優先考慮,在採訪思維上會有新的動作程序。而如果背負著如此多的精密電子儀器,會不會影響採訪工作的執行? 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人人都可當數位記者 隨著數位化的進程,未來的記者也不會再分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平面媒體記者、或者是電視記者,每一個記者都必須具備傳送聲音、文字和影像能力。 不過,硬體的科技只是一個傳送新聞內容的管道,最終還是要維持新聞內容的品質。在網路數位發展的過程中,未來是「聲音」、「文字」和「影像」的結合,電視不會再是絕對唯一的影像媒體,網路會成為整合數位技術的媒體,網路也會和水、電和瓦斯一樣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新聞的意涵也將不斷被重新定義。 再炫再酷的數位裝備,也不能創造和代替新聞事件的本身。只是在數位時代中,未來新聞的面向已不再是「單線性」,從A到B,從B到C,而是「網路性」,可能從A到X,甚至A到ㄅ,也就是新聞切入角度會愈來愈廣,新聞訊息也網狀化。 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頻寬將不再受限制,新聞的處理可能不只提供5W1H,觀眾會要更多的新聞內容。因此,對影像新聞的質和量,也會有e時代下新的需求。 而電視記者也不再是特權,每個人都可以當數位記者。 如果你有自己的DV8,自己的剪接機,甚至是在網路上下載剪接軟體,配合聲音的錄製和文字的提供,你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網路電視台,報導你所關心的事務。 未來會出現所謂的CNG (Customized News Gathering)。 新聞戰,已經是數位戰了。
值得一上的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