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放大鏡】

商業利益掛帥 壟斷亂象難改?

────HBO斷訊事件的若干啟示

文/李宇軒、劉世鼎


節前,有斷訊之虞的HBO(家庭票房電影頻道)經新聞局調停後並未消失,卻接著又意外地傳出原代理商「太平洋世代國際」將退出有線電視戰場的消息,相關頻道(包括HBO、CINEMAX等)換由原封殺者--東森集團接手。在事情發展過程中,主流媒體幾乎一面倒為HBO叫屈,認為如此受歡迎的頻道是被財團所扼殺,消費者收視權益嚴重受損。但這樣的看法,顯然是放在「肯定市場經濟體制」的架構下看問題,並無法掌握事情的癥結。

  首先我們認為,HBO斷訊事件是市場經濟體制運作下所不可避免的後果。在該體制下,私有資本集團彼此競爭,為求獲利極大化的資本積累原則,必然會在水平面(如取得系統台或頻道商所有權及代理權)與垂直面(如整合上游的熱門頻道及下游的通路)進行擴充與合流。只要有線電視節目的供需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類似事件將不斷發生。

  其次,讓我們看看HBO斷訊事件中,輿論所形塑的「觀眾權益」是如何被濫用。像是HBO所推出的最新廣告,藉由和樂的家庭成員觀影圖像,企圖召喚及激起大眾對這家庭票房頻道的美好經驗,賴以自保的是其背後廣大的家庭用戶。在另一方面,太平洋世代國際為求突破台灣由系統業者主導的市場,年年調高「最受歡迎」的HBO授權金,依恃的籌碼仍是其不墜的收視率。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所謂的觀眾權益似乎是各方在市場競爭中的護身符,政府保障的結果一次次地獨厚少數業者。所以強勢的HBO絕非犧牲者,它乃「美國線上——華納」超級集團所擁有的資源,更是西方影視頻道打進亞洲市場的先驅。即便今天在台灣被斷了訊,相信將無損其全球的龐大利益。反觀本土資本的東森集團,在經由新聞局調停之後,竟搖身一變成為HBO在台灣最強勢的通路,同時宣告棄權的世代國際經轉移代理權過程中亦取得可觀的資金。這整個過程,到底導致誰獲益?真的是觀眾嗎?

  此外,新聞局在這一連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定位,亦應受社會譴責。與北市府依法祭出鉅額處分不同的是,中央主管機關新聞局所推出定址鎖碼器與分級付費制度等解套方法,其實並未從根本思索市場結構與市場權力等問題,只能稱得上是治標不治本的作為。有線電視市場壟斷結構是多年來在政府特許下而建立的規模,換言之,亂象的調停者從未跳脫出市場經濟的思維,在在縱容壟斷結構的延續。

  壟斷集團為了市場地位,竭盡所能排擠其他競爭者,或排除不具商業價值的節目。當前公權力的介入,其實只造就了一個「恐怖平衡」,並未根本地認清問題的本質,更遑論能有效解決問題。著有《媒體壟斷》一書的美國大眾傳播學者巴汀肯(BenBagdikian)曾質問:私人企業「何以有權」罔顧大眾權益?既然私人企業無權罔顧大眾權益,與其坐視有線電視市場的壟斷問題持續惡化,何不全盤更張其商業性格,營造一個以大眾利益為出發點的公共媒體環境﹖{MW}


回第十六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