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柏州
女記者被迫自我辯護
台灣卑南族有句諺語說:「學習永遠不會遲到」。翻開中西格言,有關「學習」掉書袋的話還真不少,雖然都是老生常談,對任何人也包括線上記者來說,還滿受用的。 新聞工作者在面對大量訊息的新時代,每天在線上衝刺挖掘,往往面對的都是新鮮的事物,可以說每一次新的挑戰都是學習的過程;相當多記者認為,學習實用的新技巧、接受新資訊都很容易,但要自己拿起書本回到學校枯坐在課堂上,面對老師與黑板,那可是很無趣的事。 其實,在新聞實務工作多年後,能有機會轉換角色,放下記者咄咄逼人的身段再重回求知學習過程,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尤其在採訪對象對無冕王無數恭維言詞間,這頂桂冠是促使本身再學習的原動力,而不是從此滿足於一天新聞生命的成就感。 很多在職進修的記者前輩,克服了掙扎許久的心理障礙,重回校園,也都享受到求知的樂趣,這些樂趣可能是來自書本上的探究,也可能是同學之間的激勵,以及老師一絲不苟的治學風範,畢竟,重回校園的學習與以往唸書時的動力不同。 目前部分公私立大學也為新聞工作者開辦在職進修專班,這是一個新的進修管道,而本文所設定的對象,是以大學畢業或擁有報考研究所同等學力的記者為主,提供他們如何利用目前公私立大學院校現有新聞或傳播相關研究所的在職生名額,達到在職進修以及取得碩士學位的雙重目的。 報業市場因為發行與廣告市場被瓜分搶食,平面媒體的記者常慨嘆時不我予,去年至今,不斷傳出平面媒體縮編或裁員的情形,面對新聞工作環境的窄化,建議不妨回到校園充電一番,享受求知的樂趣,也可以等待將來時機轉佳時,大展身手。 若準備在職進修的記者,首先面臨的是時間不夠用的窘境,工作與念書時間要如何分配妥當成為重要的思考方向。一旦回到學校念書,研究所的功課無法虛應故事,可能要花去無數的時間找資料、寫報告,因此先要衡量自己的工作量與時間狀況,更要與報社達成協議,這樣念起書來,才不致出現工作與學業蠟燭兩頭燒的情形。 有了家庭的記者,決定進修前除了衡量工作時間外,取得另一半的諒解也相當重要;若已有小孩的記者,另一半的負擔將加重,必須請家人稍微分擔看顧小孩的工作,曾經有念研究所的前輩,還有一面煎熬寫論文,一面哄小孩的情形出現,這些都是重返校園時必須考量到的問題,以及心理準備。 念研究所將來順利取得碩士,這樣的學力在工作上未必與升遷或加薪畫上等號,因此有必要先自我調適心理期待,至於將來是否要再更上一層樓,則要視個人的生涯規劃,不過相當多的前輩往往藉重回校園的機會,思考自己的定位,或在沈澱之後而轉型。 一些記者或許認為自己外國語文能力不好,上了研究所一定會念不下去;其實,念研究所不一定非得外文頂瓜瓜,不過擁有好的外文能力,念起研究所來的確能克服吸收原文書獲取知識的一些障礙,因此駐地或路線關係少用到外文的記者,平時即應加強外文能力,畢竟多會一種語文,對新聞工作永遠都是加分的。 準備報考研究所的過程,到補習班不失是一條捷徑,透過補習班有系統整理以及填鴨式複習,在應付考試方面的確有相當大的功效,可是,令人咋舌的補習費,固定的補習時間對新聞工作者來說相當不方便,況且在職進修,學歷的獲得並不是全部,因此,有無必要花這個錢與時間在補習班上須慎重考慮,倒是補習班整理出來的講義可以作為參考。 依照自己的興趣,配合工作時間與地點,設定相關的學校研究所作為自己目標後,可以掌握該所學校的考古題、歷年考試走向作為自己準備的參考。目前各研究所的考試,一些科目的考題並無法憑恃自己跑新聞累積經驗作答,還是得參照書上的學理,單憑泛泛的實務經驗,有時,真的無法寫出來,就算勉強湊合寫出,還是無法拿到高分。 以下就是一些提供在職新聞記者報考的研究所,並列出考試科目以及相關的條件,提供有興趣的作參考。{MW} 新聞研究所
傳播管理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