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大改造】

只要是執政者 都會討厭媒體

────專訪司馬文武談反對運動與媒體的糾葛

採訪/何榮幸、洪貞玲 整理 洪貞玲

編按:三月十八日的選舉結果確定台灣首度政黨輪替,執政的國民黨與在野的民進黨一夕之間角色易位,媒體的定位在大變局中也面臨重新檢討。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回顧過去台灣媒體與政治的互動關係,相信有助於未來釐清兩者之間的分際。 資深新聞工作者、現任英文台北時報總編輯的司馬文武,過去參與民主運動、編輯黨外雜誌,見證台灣從戒嚴到解嚴以至於政權變天,對於台灣媒體與民主運動的關係,點滴在心頭。


反對運動與媒體關係緊張

 問:就你觀察,反對運動與媒體的關係如何?雙方關係隨著民主化進程是不是有所改變?

 答:政客與媒體的關係愛恨交加,舉世皆然,不只台灣才有這種現象。反對運動(不只是政治運動,也包括社會運動)與媒體,都有這種緊張關係。

 以前台灣的新聞界對民主運動的支持,事實上很有限,有限也是必然的,因為所有權威社會都是如此。權威社會的媒體不知道怎樣報導反對運動,即使是民主國家也一樣,因為在主流社會不被接受的新聞,記者通常沒有被訓練要如何去報導。台灣早期的主流報紙沒有支持反對運動,支持的只是少數記者而已,所以反對運動與新聞界的關係,只是單獨的、少數的管道,私下了解。也因此,都是靠黨外自己辦雜誌。

 到了第二階段,反對運動半合法化過程,與新聞界互動愈來愈多,關係開始密切起來,也希望爭取新聞界支持。我那時候常講,黨外若無法獲得新聞界支持,黨外就無法獲得社會一般民眾的支持,因為新聞界本質上就有反叛性,不滿現狀,所以比較容易接受黨外的想法,而且他們需要新聞,職業上是很容易被爭取的對象,因此若新聞界的支持都爭取不到,其他更不用說了。

 等到反對運動合法後,關係就像一般政客和記者一樣。大部分政客喜歡利用記者,記者也利用政客,彼此關係就很緊張,利用不到就變成討厭了。政客基本上不信任記者,認為記者若是批評他,就是被別人利用。

 問:反對運動人士難道不會因為曾被迫害過、扭曲過,而更珍惜言論自由、新聞自由?

 答:不見得,就像你小時候被別人虐待過,你以後可能會虐待別人,但也可能對別人更好。這中間沒有必然關係。

 政客本質上是一樣的,執政黨本質上也一樣,不會因為是民進黨或國民黨而有差別,這是角色的問題。不同的角色會顯露出不同的本質。

民主化過程中媒體表現不佳

 問:可否談談媒體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表現?

 答:七○到八○年代,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競爭,兩個報老闆都是國民黨中常委。中時傾向自由派,聯合報則非常保守。對黨外運動,中時偶爾報一點點,也許是基於市場取向,也許是老闆比較開明;聯合報雖然正派經營,但老闆保守、代表軍方,雖然可能有黨部的壓力,但我想聯合報的老闆比當時的黨部還保守,所以哪裡需要黨部壓力呢?他自己壓自己就夠了!

 當時只有自立晚報對黨外新聞報導較多,但這也是政策性的容許,因為蔣經國尊敬吳三連是台籍大老,同時也要開個窗戶,看看民情反映。所以自晚好像有特權,新聞自由的尺度特別高。像是雷震過世、機場事件等等。

 當時,只有選舉期間是民主假期、言論假期,每選舉一次,新聞尺度就寬一點。然而新聞自由基本上是黨外爭取來的,台灣的新聞界沒有在民主運動中爭取新聞自由。只有黨外當推土機一直往前推,比較自由派的媒體在後面跟進。

 就以當時查禁雜誌來說,幾乎沒有主流媒體敢講話,都說台灣新聞自由不能重蹈美國覆轍,國情不同不能適用;而新聞學的教授每個都像哈巴狗一樣,因為新聞是「政府的」文宣。

 問:南部的民眾日報、台灣時報表現又如何?

 答:到了後期黨外組黨以後,民眾的言論部分有點像自晚,民眾有時候很激進,不是因為理念的問題,而是因為南部市場需要。民眾的老闆與國民黨關係很好,大家都知道,所以有些議題他們也不碰。台灣時報是家族式經營,與國民黨關係好,前進的言論其實也很少。

 問:電視媒體的狀況呢?

 答:電視媒體的表現更糟,當年李豔秋、周荃、胡雪珠等主播講話與黨工沒有兩樣,例如針對高雄事件時的報導一片肅殺之氣,黨外人士被抓時,這些主播報導時的聲音、神情則很興奮。黨外人士在媒體呈現的形象就是穿著、長相亂七八糟,就像是壞人、通緝犯,活該被抓一樣。

 問:民進黨壯大後,媒體的表現有沒有差別?

 答:過去跑民進黨新聞的記者也很辛苦,記者與政黨的關係,要嘛是同志,有革命感情,要嘛關係緊張,一直沒有適當的距離和互相尊重,這是台灣新聞界最大的問題。就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卻沒有「君子之交淡如水」。

 民進黨聲勢起來後,對媒體的態度比國民黨還嚴重,動輒戴帽子,懷疑別人是統派、國民黨的抓耙子。民進黨長久以來是反對黨,有道德優越感,不容人家責罵,在野的時候要求別人很苛刻,執政的時候就諒解自己的處境;國民黨則被罵慣了,皮了。

 問:呂秀蓮最近對媒體的反應,就是這種心態嗎?

 答:呂秀蓮很特別,以為全世界的人對她都有偏見,現在民進黨也很少人像她這樣子。

 比較可以當代表的是陳水扁的反應。陳水扁靠媒體起來的,是媒體塑造的英雄,但他當時為什麼不批評媒體?他非常需要媒體幫忙,可是媒體批評到他,他就以為媒體有偏見,時好時壞,他對媒體又拉攏、又排斥,有敵意卻也喜歡爭取。他對媒體的反應最為典型,可以看出民進黨的改變。

 其實執政者都討厭記者,這是必然的。權力慾愈大者欲討厭媒體,李登輝總統也是這樣。沒有政治人物喜歡記者,喜歡記者的都是「假仙」、虛偽,假裝記者是好朋友。

 記者必須要有所體認,因為這個工作就是讓大多數人都不太喜歡。

 問:選舉結果出來後,對照媒體的表現,有沒有什麼應檢討之處?

 答:媒體本來對社會脈動應該是最容易掌握的,結果很多媒體記者對選舉結果很驚訝或如喪考妣,表示媒體與這個社會脫節。

 最值得檢討之處,是媒體在選舉過程中一面倒,結果媒體拚命支持的人得票很少,拚命打擊的人得票很多,不知媒體有什麼感想?

 其實這表示媒體的影響力沒那麼大,不要以為掌握媒體就可以影響輿論,媒體的某篇文章之所以有影響力,是因為累積長久的效果,觸動社會上一些共同的東西才會有影響力。

 這次選舉給媒體一個教訓,應該以民意為師,檢討媒體的角色、功能及價值判斷。

新聞局長是重要角色

 問:可否談談新聞局的角色未來應該如何定位?

 答:新聞局應該是跟記者有點關係的單位,但是這幾年新聞局長跟記者的關係有點疏遠,新聞局長的角色就大不如前。像邵玉銘當新聞局長時,蔣經國病重,他還出來說謊,因為他不知道嘛!蘇起,行政院開會講些什麼,他一問三不知,還要記者告訴他。趙怡,我看也講不出東西。新聞局長的角色非常有限。

 新聞局長主要角色應該是對國際發言,要幫政府辯護,一定要對政府角色很了解,與行政院長關係密切,而且要對新聞工作有所了解。

 問:新任新聞局長鍾琴呢?

 答:現在這個新聞局長人選,看不出來與新聞界有什麼關係。過去魏景蒙當新聞局長時,是政治高壓期,國際形象最差,但魏景蒙最受國外媒體歡迎,因為他瞭解政治,了解新聞工作,待人處事也不錯,深受外國媒體歡迎。胡志強算是這幾年最好的發言人,這麼枯燥乏味的工作,他躲躲閃閃,還可以講一些有趣的事,不簡單,他的專長靠嘴巴,嘴巴應該保險才對。

 問:陳水扁近日積極與媒體老闆打交道,你的看法如何?

 答:這是就職前禮貌性的打點,全面性對各行各業做一遍,就職後就不方便了。這是陳水扁與媒體開戰前,「先禮後兵」,好戲在後頭。阿扁與媒體的蜜月期馬上會過去,這四年一定很難過。

 民進黨現在只掌握政權,其實應該不只如此,除了與政權同屬於"hardpower"的軍權、經濟等方面,另外文化、教育、藝術、媒體等"softpower"也要掌握住。

 民進黨這個台灣人政黨,僥倖拿到政權,但是還沒拿到文化藝術的主導權。過去國民黨控制台灣,不只是軍隊特務,主要就是掌握媒體等softpower,這樣子政權才有後盾,影響才會深遠。民進黨要其影響力深遠,需要在文教方面多培養人才支持它,否則即使選舉勝利,歷史詮釋權還是握在對手手上。如果沒有自己的一套講法,不能感召一批人在輿論界、文化界擴散影響力,這個政權是很脆弱的。現在民進黨還沒開始做,也許還沒有能力做,現在所有意義的界定,都在反對、批判它的媒體裡面。以台灣為主體性的新政權,必須在這方面建立它的主導性才行。

 以台灣為主體的建構工作,還需要長遠時間。有個明顯的例子:大陸正在等待陳水扁五二○就職演說,一而在再而三放話,但台灣媒體一再打邊鼓,似乎等著看好戲,以為這是陳水扁一個人的事,但這是台灣的事,是我們的事,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政黨的事,與大陸站在一邊,這是什麼心態?這是媒體變態的現象。{MW}


回第十七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