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雪美
台灣社會呼籲「黨政軍退出三台」多年後,終於等到今年三月十八日,陳水扁當選,致力推動媒體公正報導的傳播界人士又燃起一線希望。 政黨退出媒體部分,因涉及層面更為複雜,非執政當局單方面可決定,本文暫不探討,僅針對公營媒體何去何從提供讀者參考。 台灣新生報、台灣新聞報可轉向民營 同屬新生報業的台灣新生報、台灣新聞報,選舉前因言論遭國民黨內質疑「傾宋」,意外引出兩報財務狀況瀕臨發不出薪水,新聞局委託生產力中心評估其存廢的訊息。 事實上,生產力中心評估報告四月出爐,報告中還建議,兩報仍有民營化空間,但強調不能再走現行綜合性報紙路線。因為現行國內綜合性報紙已被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所囊括,三報合計佔台灣報紙廣告營收的百分之六十三,如果再將兩大報系旗下的七份報紙與自由時報合併計算,更高達百分之八十五。 報告並指出,觀察前十大綜合報紙的廣告營收情況,除了自由時報成長近三成,台灣日報成長約兩成外,其他報紙成長情況非常有限,中華日報、台灣時報、民眾日報廣告收入萎縮情況相當嚴重。而財經性報紙則成長一成,晚報成長一成五至一成七。 表面看來,國民黨黨營的中央日報和公營的新生報業小幅成長百分之三,似乎仍有成長空間,但探究背後原因,是一九九八年年底選舉,讓中央日報的廣告量增加,新生報業則是九八年與政府合作,在全省進行五十幾場的政令宣導座談會,全年廣告量有七成來自政府單位和國營事業的成果。如果扣除上述因素,公營報紙的成長空間其實相當悲觀。因此,生產力中心建議,兩家公營報紙轉型,走向專業化、分眾化、地區化。 未料,選後在新聞局舉行的會議上,台灣新生報代表擔心新政府上台後,貿然關上兩報大門,損及員工權益,因而主動表示,寧願在舊政府時代關門,讓員工能夠優惠資遣;而台灣新聞報則選擇民營化。這也是後來傳出新生報即將關門的主因。消息傳出後,新生報內又有不同意見,部分員工要求工作權,主張民營化前先結算年資,同時民營化後繼續為新生報效命,因而四月底舉行的會議上,又決議兩報都朝民營化方向發展。 化身為弱勢團體發聲管道 不過,報紙市場近年來成長空間有限,閱報人口正在下降中,一般認為,即使兩家公營報紙轉型,要和其他報紙競爭,依舊是一場苦戰,很難想像會有民間企業接手。據了解,新聞局也曾私下探詢過企業界的意願,至今乏人問津。 如果民營化觸礁,公營報紙有沒有別的出路?政大教授馮建三提供另一條出路。他表示,歐洲有些國家的法律明文規定要補貼某些報紙的營運,像是當地發行的第二大報,可能是工會所辦的報紙,因為歐洲工會力量很強,讀工會報紙的勞工很多,但因為言論立場常和資方相左,使得報紙的廣告量很少,幾乎無法經營下去,政府為保障社會言論多元化,因而補助這類報紙的生存。如果民營化無望,也許台灣的公營報紙可以轉型,成為無力辦報的弱勢團體一個有力的發聲管道。 民營化公共化 台視、華視難抉擇走向 三家無線電視台因為執政的國民黨長期操控,新聞報導向國民黨靠攏早為人詬病。有線電視新聞台竄起後,除非家中未接有線電視,大部分觀眾大概很少再看三台新聞。 三月十八日投票揭曉後,在李總統官邸前,聚集很多抗議民眾,群情激憤,要李登輝下台,我親眼目睹現場幾位民眾高喊「三台記者滾出去!」的場面,真是替他們緊張。這不是三台記者第一次遇到的窘境,大概每次選舉,三台記者就要經歷這番煎熬,可見其播報的新聞是多麼令觀眾不滿。 選舉結束,台視記者王智應曾率先提出要求政治力量退出三台的訴求,不僅希望終結國民黨幾十年來介入無線電視台經營的弊病,也有提醒未來新政權切莫重蹈覆轍的味道。 就像國營事業民營化一樣,多數人的想法很簡單,主張將現行政府持有的台視、華視股票全數出售,徹底民營化,讓市場機制決定民營化的台視、華視的走向。不過,另有一派傳播學者的主張剛好相反,主張現行台灣的媒體圈並不需要再增加兩家商業化的民營電視台,而應讓台視、華視走向完全公共化,現有台視、華視的其他民股全數由政府買回,製作高品質的電視節目,與公共電視扮演分工合作的角色。由傳播學者操刀的陳水扁「傳播政策白皮書」,也提出上述台視、華視公共化的主張,稱其為「新中間傳播政策」。 不過,筆者個人認為,公共化電視台在台灣只有公共電視一家,起步沒有幾年,節目品質偶爾還受外界質疑與批評,一年不過由政府支付十二億預算,且經費逐年遞減,立法之時尚且阻力重重,短時間內,民眾是否願意再由政府出資增加兩家類似公共電視的公營電視台,值得再評估。這項主張也應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形成共識後,再謹慎規劃。(作者為聯合報主跑行政院記者,記協常務監委) {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