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驚爆點】

【中時晚報事件之一】
不只是遊戲,是新聞教育活教材

────世新學生與中晚記者之爭議

文/張正

當現實的壓力湧入校園,老師能否堅守課堂上教授的信念? 當學生進入真實的社會,能否懷抱著在校園中習得的理想? 希望答案都是肯定的。


一粒疙瘩與一篇投書

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正當總統大選如火如荼之際,世新大學新聞系實習報小世界記者梁任瑋,做了一篇「青年選票,總統參選人兵家必爭之地」的專題報導;半個月之後的一月十五日,中時晚報二版也出了一篇「阿扁校園組同學會,被控違法」。當晚,世新梁同學接到受訪同學的「關切」電話:「你怎麼把我告訴你的話,告訴了中時晚報的記者?」原來,該篇中晚的報導中,由記者韓國棟掛名的部分,竟有大約八成與小世界的專題「一模一樣」。

 梁同學在比對兩篇報導之後,寫了封信給當時的中時晚報總編輯黃清龍,要求說明、道歉。很快的,她接到記者韓國棟的電話:「……韓姓記者卻打電話告訴我,『各報之間互相抄襲是很平常的事』;甚至,他覺得部份文章內容能被他用應該是我的光榮,何必小題大作?韓姓記者更對我說,不要破壞世新與中晚長期培養的良好關係,如果我執意把事情擴大,恐怕會影響日後學弟妹進入中時報系的實習。」

 果然,事情沒有擴大,學生放寒假,記者跑新聞,一切彷彿不曾發生。但是事情並未結束,因為梁同學心裡有一粒揮之不去的疙瘩。這粒疙瘩在今年五月初,成了立報言論版,以及大大小小新聞網站上的一篇滿是問號的讀者投書:「……韓姓記者的行為引發了我一些學習上的困惑,是否將來真正從事新聞工作時,也可以如此抄襲別人的文章?我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在新聞界是否已是不成文的慣例?……」

關於新聞來源的「引用」與「抄襲」

 事實上,在梁同學於網路公開投書之後的第二天,韓記者即於中國時報網頁上的「新聞對談」中,以「關於新聞來源」為題回應,表示他「完全沒有抄襲的動機」,不過未註明訊息出處,「確有疏失」。

 韓記者在文中表示,新聞來源很多,包括參加會議、採訪新聞人物、上BBS、參考各種刊物(包括學生刊物)等等。而「去年十二月間……引用一些小世界的內容以滿足讀者知的權利,完全沒有抄襲的動機,也沒有藉此牟利。不過我事後檢討,當時的報導未註明此一訊息引自小世界,確有疏失。」

 事後「記者善意致電這位同學原委,並委婉解釋,新聞來源很多,晚報新聞如有繼續報導價值,日報也會時予『引用』,記者的報導就即多次被引用。不意這樣的解釋仍被這位同學曲解為『各報間相互抄襲是很平常的事』,並影射記者似乎在威脅她,實在令人遺憾。」

 韓記者最後寫到:「這位同學既稱『不在和誰過不去』,為何刻意在網路上散播曲解的言論呢?網路也是社會公器,在網路上發表文章的時候,亦請謹守應有的規範。」

到底誰是受害者?

 當然,梁同學不認為她「曲解」了韓記者的意思,「威脅」與否,也不是一面之詞,還得看「受威脅者」的感受。在她重提此事之後,雖然部分老師、同學義憤填膺,同情並聲援梁同學,但週遭也有人質疑她為什麼現在才講?有什麼目的?梁同學表示,當初韓記者並未在電話裡道歉,只是表示他「願意」在電話裡說對不起,但沒有真的說出口。

 她之所以未有進一步動作,的確是擔心「因此破壞世新與中晚的關係」,甚至「影響學弟妹到中晚實習的機會」;還有人善意地告訴她,如果不收手,「將來進入新聞界可能會被貼上標籤」。在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以其一己之力,不足以也沒必要和大報系抗衡的情況下,她在心理和實質上都孤立無援,只好默不作聲,自認倒楣。

 然而消息還是繼續流傳,直到前些時候,有人告訴她,不去中時,可以去聯合啊!不去報紙,可以去電視、廣播、網路啊!而這家媒體如果真的那麼不講理,你還希望學弟妹去被糟蹋嗎?她才恍然大悟,決定把這類可能普遍存在的事實公開,也將她做為一個新聞系學生的困惑公之於眾,付諸公評。

世新:記者已受懲、中晚未違法、世新不追究

 對照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小世界與二○○○年一月十五日中時晚報,中晚韓記者的報導確實有極大篇幅是「移植」自小世界梁同學的文章(附件一、附件二:「梁」文與「韓」文對照表)。據記者統計,中晚「韓」文含標點共三二九字,其中二五○字左右雖已重新排列整理,但與小世界「梁」文幾乎一字不差。

 但這樣的狀況,精研著作權法的世新大學學務長吳永乾認為並不違法。著作權法規定,所謂著作,僅指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的創作,「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他說,「梁」文明顯屬於新聞報導,不具著作權,任何人皆可引用;只不過韓姓記者的確違反了新聞專業規範、剽竊別人的作品,吳永乾藉此呼籲大報記者:「要勤勞一點!」

 小世界指導老師康健對於中晚韓記者的作為,表示「遺憾」。不過她也勸同學往好處看,這件事起碼證明世新同學的程度真的不錯;另外,她還希望梁同學以及其他新聞科系的學生,把這件事當作「教材」,作為借鏡:如果認為「抄襲」是不對,以後自己進了新聞界,就千萬別犯。

 世新新聞系主任劉新白雖然認為梁同學訴諸網路的行為不妥,不過他仍表示,原則上絕對支持梁同學,現在端視她認為怎麼樣才算道歉。

 世新大學校長成嘉玲則表示,雖然是抄襲,但不違法,而且據她了解,韓記者已向學生道歉,該報社內部也做出懲處,所以校方不會再追究。

韓國棟坦承確有疏失

文/邱文心

■關於引述小世界報導而引發抄襲風波的中晚記者韓國棟表示,回顧整個事件他的確有疏忽之處,他也願意為個人行為造成對梁任瑋同學的困擾致歉。不過,他也認為,整個事件被擴大之後,產生了許多誤會,有必要提出澄清。

 韓國棟強調,他絕對沒有說過「記者寫稿抄來抄去是非常普遍」這樣的話。他的意思是新聞來源很多,記者會參考各媒體報導,當然包括大學報、小世界等具代表性的學生報,裡面的報導內容也很可以代表多數學生的想法。因此,當初在撰寫學生對扁連宋支持情形時,即引用了若干小世界梁任瑋的報導內容。他認為,各媒體內容素材作為記者撰稿參考是很正常的。但他這篇報導,未載明消息來源,就新聞專業而言或有疏失,但若說違反著作權法,則可能太嚴重了。

 其次,韓國棟認為,在與梁同學溝通的過程中絕無意以「影響世新同學至中晚實習」為威脅,這可能是溝通的誤解,因此事後與總編、主任共赴世新說明此事時,雙方也都能諒解與理解。

 韓國棟指出,在事件發生中,指控他抄襲的文章轉貼到許多網站、BBS中,讓他覺得事情有被放大、渲染之感,而他自己只提過一篇簡短的聲明,中間有許多誤會無法適時澄清,也對他造成傷害。

中晚組長:懲處不可能、已請法務室研擬誹謗官司

 世新不追究,那中時晚報方面怎麼看待這件事呢?韓記者的直屬長官,中時晚報生活組組長林妏純並未正面回答,不過她請梁同學先去問問同樣是學生實習報的政大大學報,如果新聞被跟、被抄:「會有這麼大的反彈嗎?」她表示,由於梁同學在網路上散發不利韓記者的言論,該報已經請法務室研擬是否涉及誹謗,她順便告訴記者,如果立報要登的話,「會一併考量」。

 至於懲處,她更以幾乎笑出來的口氣說:「不可能!」並反問道:「又是哪裡放出來的消息?」「你知道韓國棟現在是副組長嗎?」而韓記者本人,也在電話中以當事人的身分向記者證實,並無懲處。

第三者觀點

 除了當事兩造之外,世新大學新聞系余陽洲、羅曉南、鮮正台老師也針對此事表示,經過比對,韓記者的文章確實「有不當轉錄之嫌」;他們更以新聞系老師的身分,殷切盼望「業界人士能夠提供表率,而非誤導新聞學子的不當範例,以便讓課堂學理和實務經驗相互輝映的理想能夠早日實現」。

 一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中國時報系的記者說,如果情況真如梁同學所言,韓記者的做法確有疑義,處理善後手法也太過粗暴,對學生的學習勢必造成負面影響。另有多位線上的記者則認為,梁同學將事情公開的方式真的會讓她自己被貼上標籤,不利未來進入新聞界的發展。

 對於事情公開,一位就讀台大新聞研究所的同學表示,是該還學生一個公道,先前政大大學報似乎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真的需要警惕這些『大報』記者」!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關心這件事,一位世新大學行政人員的說法就頗具代表性。他表示自己已經很忙,沒空理會這麼「小角」的事。

向上提昇,努力扒糞

 是「抄襲」,還是合理「引用」新聞來源?各方見解不同。韓記者是不是真的對梁同學「語帶威脅」?我們無從查證。值得關心的是,梁同學能否擺脫陰影,不會從此卻步於新聞工作?而包括她在內,眾多有志於新聞工作的莘莘學子,能否在完成學業之後,仍然懷抱從學校中習得的理想,投身新聞界無畏奮鬥?新聞同業是否就此警惕,合力譴責抄襲歪風?在校園中傳授新聞知識與技能的老師們,是否真的堅持課堂上所教授的種種新聞規範,並力挺到底?希望答案都是肯定的。

 無論這件事如何落幕,新聞界其他可能存在、但未被揭露的「抄襲」,都在悄悄腐蝕著新聞專業的尊嚴、新聞教育的落實。新聞理念不應該是校園中用完即丟的講義、記者掛在嘴邊的玩笑,貴為第四權的媒體,需要教育界和媒體本身不斷提供向上提昇的力量,才能讓站在第一線的記者,以超然的立場、持續辛苦的「扒糞」事業,而非向下沉淪,自己成了糞。 (轉載自台灣立報五月十日八、九版)

圓滿的結局

文/梁任瑋

■自從台灣立報五月十日刊出「不只是遊戲」一文後,網路上引發許多正反意見討論,身為當事人之一,非常感謝大家近日來對此事的關心。

 中時晚報總編輯陳守國、生活新聞中心主任林妏純與記者韓國棟,已於五月十六日赴世新向新聞系主任劉新白、小世界社長康健、新聞系老師羅曉南、余陽洲及本人說明事情經過。會中,韓記者坦承當時未經由小世界同意即轉載文章的行為確有疏失,中時晚報總編輯陳守國也表示,今後將建立內部制度,記者在引用文章時應說明來源出處,他也相信中時報系絕不會對世新同學存有成見,今後仍歡迎世新同學來中時實習。

 對於中時晚報願意與世新師生當面溝通,我個人非常感激,也對韓記者勇於面對此事的態度,感到欽佩,我相信經由面對面溝通後,已化解彼此的誤會。

 至於網路上眾多網友對此事的批評、指教,我虛心接受,網路言論若造成校方、老師的困擾,個人也感到非常抱歉。

 事件發展至此,從中我學習到許多寶貴經驗,經過彼此善意溝通後,已有圓滿結局,再次感謝大家的關心,謝謝。{MW}


回第十七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