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充電站】

e世代的新聞編輯 何去何從

文/陳萬達


近有很多在新聞媒體從事編輯工作的朋友問我,是不是他們的工作以後會不保?是不是以後根本不需要編輯這樣一個職務?是不是這樣的一個工作從此就會在新聞媒體中消失?好多好多的疑問縈繞在這群朋友的心頭。e世代所帶來的衝擊果然厲害,新聞媒體不斷的鼓吹時代的新趨勢,告訴大家我們的世界究竟怎麼了,可是恐怕再怎麼也沒有想到,被大水沖倒的下一個竟然會是我。

 我們該怎麼去看這樣的一個變化?它如同洪水猛獸般的讓你無力去防,也如正義之師般的讓你無法去擋,網路世界所帶來的衝擊,不止讓我們的生活產生了無可避免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顛覆性的思考模式與無遠弗屆的、零時差的傳播功能,在在使得傳播媒體不得不隨之起舞。

 網路編輯相對於傳統編輯而言,他的一般工作內容為何?操作模式與傳統有何差別?專業能力與電腦技術孰輕孰重?網路新聞的發行模式會對現行編輯模式有何影響?都是我們想要藉此討論的重點。

 在網路世界裡,由於發展的速度太快,使得許多人在從事網路工作時,都產生了迷惑。對於自己的定位,對於工作流程,對於業務的推展,總之,網際網路的日益精進,好像有些讓人措手不及的感覺,但是,為了趕上這班車,所有的人又不得不加快步伐,不少的荒腔走板,不少的急就章也就隨之湧現。

 但是,不論怎麼說,網際網路這一世界性趨勢的確是沛然莫之能禦,因此,筆者試圖從理論的基礎與實務的操作來初探此一問題。既然如此,傳統的新聞編輯不妨看看什麼是網路新聞編輯吧!

網路使用者對電子報與傳統印刷報的比較
研究發現 意義 對電子報有利
1. 閱讀電子報時,閱聽眾知道有哪些服務可以選擇。 閱聽眾的主動性。 ˇ
2. 電子報不只是新鮮的東西,更是很有用的工具。 閱聽眾的社會需求─社會地位的象徵。ˇ
3. 和印刷報比較起來,網路使用者比較願意從電子報中尋找特定主題的新聞。 閱聽眾的分眾性─mass audience 的消逝。 ˇ
4. 只要接觸的時間夠久,網路使用者比較願意使用電子報而非印刷報。 閱聽眾的媒體使用行為改變。 ˇ
5. 和印刷報比較起來,電子報上的資訊比較新。 網路資訊的即時性以及無遠弗屆。 ˇ
6. 電子報比較不適合隨興瀏覽。   
7. 網路使用者並不希望所有新聞都以電子報的形式呈現。  
8. 電子報比較不容易翻閱。  
9. 大致說起來,網路使用者並不一定全然由電子報上獲得訊息。 網際網路對日常生活影響的有限性。 
10. 電子報比印刷報並不一定容易閱讀。  

 傳播學者Barry Sherman在所著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Broadcasting/Cable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t 書中提到,由於新傳播科技不斷地發展,使得媒介組織內工作人員之間傳統的分工界限逐漸模糊不清,也使得工作內容發生變化。新聞媒體也無法避開數位革命的大潮流,無論是電子媒體或是印刷媒體,都只有面對與接受數位科技時代來臨的一途。

 不過,也由於電子報的出現,所帶來的激烈競爭,以及所肩負任務的多樣,電子報成員的工作內容也面臨挑戰。其中,尤其是電子報的新聞工作人員,一方面要堅守新聞產製流程中,篩選新聞以及管控新聞呈現的守門人工作,另一方面,更要具備傳統印刷報業中編輯工作無需具備的網 頁製作能力、美術設計製作能力以及簡單的電腦系統設計能力。更嚴重的,在電子報廣告業務仍遠不及傳統印刷報廣告量的情形下,為了支持電子報的生計,新聞工作人員(當然包含編輯人員)可能還要面臨新聞與廣告合作的道德挑戰。總此,電子報新聞編輯工作其實已經由於電子報角色的被重視、與其功能的逐漸被倚重,在工作的質與量上都發生了改變。「界限的模糊」一詞,原本是傳播學界用來形容數位科技對傳統媒介之間(如電視、廣播、報紙、雜誌、電影等),原本壁壘分明但卻逐漸整合的乖離現象。本文也借用這個名詞以及概念,用來描述電子報新聞編輯工作同

 根據學者Muller與Kamerer在一九九五年的研究發現,網路使用者對電子報與傳統印刷報的看法,整理如上表。

 簡單來說,該研究發現就網路使用者而言,對於電子報的認知圖像中,電子報時效性,以及特定新聞的選擇方面優於印刷報,但是印刷報在瀏覽、翻閱以及便利性上勝過電子報。對於電子報經營者而言,該研究發現凸顯出電子報新聞資訊的分類、個人化,以及資訊檢索功能提供的重要性。

 Glen與Patricia在一九九五年的研究也證實,電子報與傳統印刷報最大的不同,在於電子報的高度互動特質。透過網路,電子報提供讀者一個更易於接近媒體、記者與編輯人員的管道。電子報讀者一方面可以用電子郵件投書表示意見,更可以針對特定議題與記者溝通討論。此一特質幾乎完全顛覆傳統印刷報業中,「菁英辦報」或是中國報業發展歷史上「文人辦報」的特色──做之師、做之尊的單向傳播型態。電子報的出現與興盛,非但不僅僅是新的資訊提供者,更儼然成為民主社會中公共論壇的一部分。

 在Kamerer等人的研究中發現,讀者最喜歡從電子報上獲得的五項資訊類型分別為:突發性新聞、國際新聞、新聞摘要、圖表以及國內新聞。一般來說,這些類型的資訊都比較不容易從傳統的地方報上獲得的。相反的,電子報讀者最不習慣從電子報上獲取的資訊則為:照片、廣告、地方新聞、特寫專欄以及社論,他們比較願意選擇由傳統報紙來獲取這些資訊。從上述研究中可得知,在讀者的看法以及使用經驗中,電子報在傳送圖像的功能尚有待加強。不過一般的讀者卻視電子報為一個接觸即時新聞、非地方新聞的好工具。

 對電子報的新聞編輯工作者來說,由上述針對網路使用者對電子報認知圖像的研究結果,指出幾點意義:

 首先,由於網際網路的全球性與普遍性,使得電子報的讀者廣被四海。雖然有研究指出,電子報的讀者比較喜歡接觸到非本地的、突發的新聞,但是由於國內網路人口的逐年快速增加,加上對新聞資訊的需求強烈,因此電子報提供的新聞內容,國內、外新聞均不能任意偏廢。報業設立 的電子報在這方面就比其他公司、甚至其他媒體設立的電子報佔有優勢。報紙媒體在新聞數量上、報導的完整性與深度方面,原本就不是電子媒體所能相較的,因此在國內、國際新聞方面所能涵蓋的範圍就比較大。不過,也由於報社記者作業習慣一天發一次稿,因此如何在即時性、突發性新罰業流程上改進、同時發揮報紙媒體原本就較為完整的新聞控管流程特性,避免電子媒體現場直播時記者信口開河式的新聞呈現弊病,將會是提升電子報在回應網路使用人口對電子報認知圖像上的一大改進。

 其次,由於頻寬限制,電子報雖然挾有數位科技整合力量的特性,應可盡量發揮多媒體呈現新聞的優勢,但卻直至目前為止,國內報社建立的電子報(即:中時電子報、UDN)多仍以文字、輔以照片作為主要的呈現方式。因此,未來如何繼續在系統與技術方面尋求突破,以求結合影、音、動畫、文字於一體的方式呈現新聞,將會是電子報新聞編輯人員的一大考驗。電視媒體所設立之電子報就在這方面顯然具有較大的資源。國內多家電視臺年來也多已經架設新聞網站,提供網友影、音新聞服務。不過,在新聞的品質以及呈現的方式上,則又囿於電視新聞作業流程的限制,不 新聞數量上顯然少很多,在以文字呈現方面,也多直接使用播報時的口語文字,因此字數較少、新聞處理的程度較淺。而在即時性與突發性的新聞表現方面,國內由電視臺成立的新聞網站顯然並未展現SNG般的網路直播特性。因此,擁有報社資源的電子報新聞編輯人員,如何善用報社資源,並努力發揮網路原生媒體的特性,呈現新聞內容,將是把電子報從網路附屬媒體型態轉變出來的關鍵之一。

 第三、網路電子報的互動性應該加以運用。電子報作業流程中,其實大多數的工作已由電腦自動化完成(例如:發稿作業、改稿、審稿作業,以及將報社文字檔直接轉成電子報內容等)。因此,報社成立的電子報編輯人員,已不必負擔傳統報社中編輯人員審稿、改稿以及下標等的絕大 多數工作。相反的,由於電子報編輯人員常常必須面對大量網友寫來的電子郵件,以及維護開放討論區的內容,因此,相較於傳統報社編輯人員「編輯台上的黑手」角色,電子報編輯卻儼然是第一線工作人員。為了發揮電子報在互動性的特質,編輯人員應該也具有對新聞內容、新聞記者群,企社政策的瞭解,以足能正確回應讀者對新聞報導的要求與詢問。再者,電子報編輯也更應該具有直接處理讀者來信的意願與親和力。在規劃互動空間方面,電子報應該除了提供讓網友使用的電子郵件信箱之外,也應該盡量開設公共論壇空間,並設立與執行論壇規範。

結語

 網路是充滿未來性的,網路新聞編輯工作,雖然尚在摸索中,但配合時代的潮流,以最佳的角度切入,與規劃出確實符合運作的操作模式,兼顧新聞專業及科技掌舵的精神,則是刻不容緩的。在網路世界中,「先跑的不一定先贏、先贏的也不一定永遠領先」是一句已被證實的名言。但是否領先,或是能否持續領先,就要看模糊的界線是否繼續延伸,與新聞編輯工作是否繼續受到重視而定了。 (作者為中國時報副總編輯) 資料來源:洪懿妍 (1997) {MW}


回第十七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