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榮幸
曾幾何時,影劇、社會新聞早已取代政治、經濟新聞的地位,成為台灣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報導最多的當紅新貴。而從「吳宗憲事件」到「費玉清事件」,媒體在報導影劇新聞時出現的種種亂象與迷思,卻也同時被赤裸裸地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 從新聞比例而言,影劇新聞當道或許不是件壞事。坦白說,台灣媒體長期籠罩於「泛政治化」情境中,政客作秀、政黨活動、政治鬥爭等政治新聞的大量報導,只是一再強化「政治掛帥」的主流價值,從而排擠其他重要民生新聞的出現,從這個角度來觀察,這種泛政治化新聞操作的退燒,未嘗不是台灣新聞報導回歸常態的契機。 但是,從新聞品質與報導方向而言,影劇新聞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卻又讓社會各界無比憂心。因為影劇新聞看似單純提供娛樂,但其所傳遞、明示或暗示的價值觀,其實遠比政治新聞更加影響廣泛、深入人心。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吳宗憲事件」與「費玉清事件」只是近期較受矚目的兩個焦點而已,類似的報導迷思與偏見,其實天天都在上演。 媒體前一陣子大量呈現的鋼管女郎、檳榔西施、警察臨檢、寫真集,美其名為社會現象,實則根本是剝削女性肉體以刺激收視率的行徑;媒體最近頻頻以SNG轉播方式單向呈現未經求證的黑函指控,則更是對於基本人權與新聞專業的嚴重侵犯。 我們認為,媒體在處理「吳宗憲事件」中暴露的問題,主要是影劇記者是否具備追查事實真相的道德勇氣,以及媒體如何釐清新聞報導與商業宣傳的分際。 面對層出不窮的八卦耳語與黑函謠言,影劇記者如何發揮查證的精神以避免踐踏藝人基本人權,已成為當前影劇新聞的重要挑戰。在這個層次上,我們要向中國時報記者徐紀琤的勇氣致敬,如果不是她積極查證,勇於揭發吳宗憲隱瞞已婚生子而公開追求女友的真相,台灣媒體可能至今還淪為吳宗憲惡質商業宣傳造勢的幫兇,藝人炒作新聞的底線更將伊於胡底。 至於媒體在處理「費玉清事件」中出現的重大盲點,則是影劇記者如何克服既定的刻板印象,避免因為種種偏見而強化社會主流價值、壓迫非主流觀點。 當黑函傳真至各媒體、尚未周延查證前,大多數電視台的作法竟是立即把SNG車拉到攝影棚採訪費玉清,強迫全國觀眾單向剝削藝人的隱私。而即使章姓男子指控費玉清是同性戀屬實,沒有結婚與發生性關係、沒有以藝人之名欺騙斂財的費玉清,又如何算是媒體協助指控的「始亂終棄」?媒體有權站在異性戀主流價值,而否定同性戀的交友權利與感情糾紛嗎? 換句話說,影劇新聞當道本身並非原罪,影劇新聞確實有其娛樂大眾、接近民生、反映文化的重要功能,但當前影劇新聞的迷思,卻正是以娛樂為名,而遂行滿足民眾偷窺慾望、踐踏藝人基本人權、模糊新聞與商業分際之實。 由於影劇新聞的影響是如此廣泛而深遠,本期「目擊者」特別大幅製作專題,從各角度深入檢視影劇新聞的產製過程、報導方式、編輯台守門標準與資深影劇記者心情,希望提供讀者更多的反思空間。 (作者為「目擊者」雙月刊總編輯){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