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的信】

燒錢事業的明日

文/余佳璋

少有這樣的經驗,拿起電話詢問新聞同業,「停刊之後,你要怎麼辦?」明日報宣布停刊的前一天晚上,消息已經流傳在媒體界,各電視台也爭相報導,我恰好正在電視台內輪值晚班幹部,一邊要詢問這個事件的新聞訊息,並且加以處理,一邊找尋明日報內熟識的同業朋友,關心他們接下來的狀況,心情相當複雜。

 這份網路報的興起,掀起近年來媒體生態的一大變動,許多優秀人才與理念的凝聚,訊息產出模式的顛覆,提供知識搜尋者,以新型態的社群「個人新聞台」結合互動,成為台灣新聞界的大事,短短一年期間與媒體界、網路社會所呈現的交流現象,成為媒體人的焦點、網友的據點。它的結束告別,另一種媒體文化的進入,再次引起媒體界的諸多思考,而媒體工作者的權益保障問題、媒體事業結束的社會責任,都成為新的討論議題。

 企業經營必須考慮成本與效益,實為必然,媒體事業經營也是如此,景氣環境的因素與網路媒體的成熟度不足,造成「生不逢時」的感嘆,經營者無奈的決定,社會看到了,但當初投入實驗體的媒體從業者,在曲終人散的最後,被尊重的程度,與現實生存的掙扎,卻是我們關心的所在。

 在地球村的其他角落,有記者因為新聞報導不見容於當政者而被暗殺,之後所引起的政治風潮和抗議事件,淹沒在諸多國際新聞之中,被報導出來的訊息相對稀少,反而在網路上不斷的轉寄;加薩走廊上不平靜的局勢當中,發生了巴勒斯坦記者與國際媒體攝影記者受到攻擊的事件,抗議與警告的訊息也只流傳在有限的電子郵件發送;印度大地震之後,災區的地方記者費了千辛萬苦發送電子郵件,懇求各國大媒體,不要只有報導某些明星災區,請幫忙去看看更慘的地方,還有人斷糧缺水等待救援。

 台灣在亞洲地區一月的上網率,僅次於新加坡,我們可以逐漸地感受到網路的便利,但是藉由網路所提供的新聞訊息,還沒有走出一個規模,短暫的春天甚至必須無奈地提早與大眾告別。

 當現有的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也在努力發展並提供網路新聞的同時,我們歡迎有更多、更完整、更精緻與準確的訊息,和傳統的媒體通路競爭,讓閱聽大眾多一種方便的選取,但也期待所有媒體經營的存續,能夠穩健成長,兼顧媒體從業人員的工作權益,媒體人也在自省自覺中,冷靜思考接下來的筆墨如何延伸。

 有人說,媒體是燒錢的事業,但社會大眾不也盼望媒體能夠進步,能有更好的明日?

 (作者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MW}


回第二十二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