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放大鏡】

「電視霸權」擴張實錄

────東森集團從有線電視跨足固網的歷程

文/魯朵


森寬頻電信(EBT)於一月廿八日宣佈,取得交通部釋出的第一張民營電信固網營運許可執照,成為國內首家取得固網營運許可的固網業者,並於二月正式開台營運。

 身負東森集團開闢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市場重任的亞太線上執行副總(CEO)鄭俊卿曾對外公開宣示,未來的電信產業將走向「4C整合」的大媒體時代(Communication、Cable TV、Computer、Content)。正如他所說,由於光纖網路的發展,使得有線電視一改過去單向傳播,成為多元互動式的媒體,並且寬頻亦得以透過傳統的有線電視線纜傳輸信號,有線電視與資訊、電信產業的界線於焉模糊。

 有線電視未因新科技時代來臨而衰落,反之其現有的網路鋪設,卻成為未來有心於電信事業者所覬覦的目標。掌握了有線電視,就等於叩了電信事業的經營大門,整合地方有線電視成為各財團是否能分到此市場大餅的先決條件。當然,整合地方有線電視系統並非能「畢其功於一役」,本文將回顧東森集團過去對有線電視系統的整合,與迄今跨足電信市場的策略,分析「電視霸權」(電霸)蠶食鯨吞的過程。

一、有線電視申請籌設時期:種下財團入侵地方系統的先例

 一九九三年七月,在各方勢力的競爭角逐下通過「有線電視法」,其中第六十九條規定,有線播送系統必須朝有線電視轉型、撰寫營運計畫書,正式申請成為地方有線電視系統。這項法令對原本缺少專業技術的小資本、家族經營的播送系統來說,必須與財團、網路公司或專業顧問公司合作,才能完成轉型任務,甚至以交換股權、硬體與技術的方式,換取營運執照,因此種下了與財團、跨國技術公司依附關係的先例。傳統業者在法律的限制及資本的入侵下逐漸棄守,亦宣告了以資本為強勢後盾的有線電視市場的來臨。

 而國內的財團,如力霸(東森)、和信早就想跨足有線電視市場,力霸與華新麗華(太平洋集團)成立華聯公司,以資金與技術換得系統的股份,介入系統實質經營權。雖然過去一直由力霸友聯(註一)負責頻道經營,成立北聯、中聯、南聯三家控股公司,擔任頻道節目供應者的角色,但到了一九九六年,力霸成功地邀集其他財團,合資十億元成立「東聯先進多媒體公司」,正式積極介入系統市場,以十%少量資本的投入,加上技術合作,統一規劃與建置各系統網路,援助原來系統台進行現代化的經營管理。

 總計在此時期,透過力霸友聯提出的九件申請案,通過了六家;和信集團提出二十二家,通過了十八家,兩家企業合計通過率達七十七.四%,自此,企業集團與系統業者合作的「前例」為往後財團併購埋下了嚴重「後果」。

二、東森←→系統加速垂直整合

 在一九九七年治平專案中,楊登魁因「拉斯維加」頻道的職棒簽賭案避走海外,此時王令麟「適時」出手,給予其資金協助,也藉機接收了楊登魁在台北通過籌設許可的陽明山、新台北、金頻道、聯群四家系統。隨後東森即在全國採十%的投資策略進駐地方系統,挾著頻道供應的優勢,向地方系統業者施壓,導致地方系統在「有錢也買不到節目」的情形下不得不就範,然後以四億三千萬元的高價併購了北投的新幹線,並進一步與富視達成聯盟策略,一同併入新台北經營。東森不僅接收楊登魁檯面上的勢力,亦挾黑道勢力進行全省併購談判。

 以台北市來說,至一九九七年,東森與八家系統業者合資成立的「新台北邁視歐傳播股份有限公司」(Multiple System Operator),已建立起台北系統的絕對優勢。

三、東森←→頻道的水平整合:三合一策略

 除了深入系統市場,在頻道方面,一九九七年和信入主木喬二十五%股份,一九九八年東森亦入股木喬二十五%,透過市場上交叉持股的方式,三家頻道商已霸佔市場上八十五%的頻道代理權,底定了頻道市場三合一的態勢(除了TVBS家族、HBO、CINEMAX以外,幾乎全部掌握在三合一的頻道商手中)。到了一九九八年底,和信、東森兩財團因勢均力敵,只得聯合推出頻道採購表,採取統一定頻的方式,來決定旗下系統的頻道問題。此採購表中除了東森、和信、木喬代理的四十二個頻道外,以及TVBS等總計五十一個頻道,獨立頻道則未列其中。

 如HBO、TVBS等少數具品牌知名度的頻道,可透過收視戶形成輿論壓力,其餘本土小頻道商紛紛從系統消失(註二),或者被迫進行頻道合併、降低版權費、支付上架費,甚至開放財團入股,才能取得市場中存活下來的機會。

四、畸形有線電視生態:大斷訊與大和解

 兩大財團挾其旗下系統業者與頻道的代理優勢,早互看對方不順眼,終於演成一九九七年底雙方針對互購頻道的談判破裂,爆發相互停播對方頻道的全台大斷訊。

 一九九八年五月,和信旗下的吉隆有線取得第一張有線電視執照,使得同區的東森大基隆有線面臨停播,但和信與東森最後達成協議,東森以退出基隆來換取和信在新竹的「竹和有線」,於是兩家在基隆與新竹換區經營,達成和信在基隆、東森在新竹各霸一方的協議。兩大競爭集團突然之間,從相互斷訊的敵人變為分區獨占壟斷的盟友。

 這樣「時敵時友/亦敵亦友」經營策略,吃虧的永遠是無辜被斷訊的閱聽人,以及長期被財團剝削的系統業者。更明目張膽的行動,是於今年一月四日,由東森旗下台開公司董事蔡豪所主導的有線廣播電視法「偷渡」案,荒謬取消股東及其親屬持有股份不得超過二十%的規定,這項舉措足以讓財團對有線系統的剝削完全「吃乾抹淨」,更讓長期對下游業者的壓榨「就地合法」。

五、科技聚合時期:外資─東森─頻道利益集團的垂直整合

 一九九七年,交通部電信總局公布開放衛星固定、行動通信,以及市內電話、長途電話、國際電話的時程表,東森集團快速地與華新麗華、國興實業、遠東倉儲,以及匯亞等公司成立「東森媒體科技公司」,又與三光企業、華衛合資「東聯衛星通訊公司」,積極爭取進入直播衛星與電信業;五月東森通過經濟部試辦的「民間企業參與科專計畫」,與仲琦和聯合光纖合作成立「東豐寬頻網路科技公司」,並與全球最大網路公司思科(Cisco System)技術合作,建立有線電視網路計畫;一九九九年與新竹、台北旗下系統推出「ET Home」上網服務。

 打破了電信國營的「僵局」看似不易,事實上東森集團卻是在短短兩、三年間迅速達成了這不可能的任務。一九九八年,力霸集團成立「力霸電信籌備處」籌備固網投標事宜;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籌備處更名為「東森寬頻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參與投標;二○○○年三月,申請經營「固定通信綜合網路業務」,通過交通部電信總局審查合格;五月即召開公司發起人會議,選舉董事、監察人,「東森寬頻電信股份有限公司」(EBT)正式成立,為三家獲核准經營固網業者之首;十二月與亞太線上(APOL)簽訂投資協議,取得亞太線上七十%股份,跨足第二類電信市場;

 一月,總經理王令台、執行副總鄭俊卿分別出任亞太線上董事長、總經理,並取得台灣第一張民營電信固網執照。

 綜觀東森集團在這兩、三年來跨足電信事業的「努力」,公司實收資本額已達新台幣六六五億餘元,躋身國內資本額前五名之民營企業。

 為了串聯起地方有線電視網路與自建的區域網路,東森寬頻電信更與台鐵局簽約,透過台鐵環島光纖做為骨幹網路及二五九個火車站據點,得以與各區域環路緊密結合,成為貫通全台的綿密網路。但合約中的排他性,卻讓東森寬頻成為可以獨家擁有環台光纖網路唯一的民營固網公司。且在二十五年租用期間,東森給付台鐵一○三億元補償費中,其中八十億元會再作價轉投資於東森寬頻,台鐵成為東森寬頻裡唯一的公營企業單位股東。

六、揮之不去的巨靈

 回顧東森這短短不到十年的媒體經營,我們不禁深自「讚嘆」資本力量對媒體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掌握竟是如此輕易(當然東森集團的例子並非唯一)。當然,光有資本的力量並不足以完全左右媒體生態,還涉及到政府對媒體所採取的政策思考與執行能力,以及一般閱聽大眾是否有賦與媒體更高的期許。

 媒體力量足以影響日常生活、形塑我們的思維和行動,當一個同時掌握內容與通路的媒體大怪獸形成,我們每天所接觸的媒介訊息,將是符合單一通路宰制者利益所「認可」的內容,是一種不斷複製資本主義意識型態、鼓勵消費、具有麻醉效果的內容。媒體巨獸將儼然取代國家,變成另外一種文化上控制的機制。政治哲學家霍布斯曾以「巨靈」形容「國家」對人民思想行為無處不在的宰制,而在後工業時代,大資本家與財團的宰制與滲透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回顧東森「電霸」的成長,我們不但看到財團汲汲圖利野心,透過大斷訊、策略聯盟等鐵證,也徹底揭穿了「競爭有利於消費者」這個神話:消費者不但沒有任何的對抗籌碼,反而成為財團間相互「勒索」的肉票,充分證明閱聽人不只被當成廉價商品,在資本力量日益壯大的媒體生態中,閱聽人將命如螻蟻任人揉捏!

 註一:東森原為力霸友聯公司,主要的頻道經營以東森傳播及東森行銷為主,一九九二年力霸友聯以跑帶方式推出白金與星鑽兩個頻道,隨後又擴充九個頻道。九五年改以衛星傳輸方式,陸續推出U1、U2、體育台、音樂台四個衛星頻道,並改名東森電視頻道。東森電視台目前資本額十億元,員工四百人。

 註二:第一波消失在三合一的頻道包括:學者二個頻道、華衛四個頻道、國寶太陽台、超級太陽台、好萊塢、環球、全球影城、朝日、JET日本台、博新東映、新世代體育、房金頻道、首華卡通、TV Time等十六個頻道,學者的健康頻道與全球影城節目決定停播。一九九九年第二波消失的頻道包括TV Time、探索、BBC、Hallmark、Kermit等。

 參考資料:

 1.戴伯芬,二○○○,《媒體產業的全球地方形構─台灣有線電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大城鄉所博士論文。

 2.官智卿,一九九九,《論台灣地區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問題及其規範─以「斷訊」爭議為核心》,政大廣電碩士論文。 (作者為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MW}


回第二十二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