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景氣在持續下滑的過程當中,所有的企業和個人,或多或少難掩窘迫的神態,相對而來的是,出現在經營者身上應有的決斷,以及由員工和社會承受著一切的變化。 國內媒體碰上這波景氣「slowdown」,中國時報中部和南部編輯部的縮減、自立報系的困境,以及各媒體的緊縮、柔性優退、各種節流的辦法、媒體新鮮人難以找到工作,都在我們的關心之中。媒體經營者的想法,與員工長年累月為新聞工作的付出,在此刻面臨嚴重的衝突嗎?生存的問題,同時存在於事業體,以及事業體當中的個體,但是媒體人的尊嚴,以及對新聞工作的使命感,如何在這片浪潮之中得以殘存,成了一個嚴肅而且相當需要正視的課題。本期目擊者對於這樣的嚴峻挑戰,試圖加以剖析與描繪媒體的未來。 而就在媒體受到景氣打擊,裁員縮減傳聞不斷,略顯低迷之際,濃烈港式風格的新雜誌進入市場,造成媒體話題與銷售轟動,卻又非常諷刺地衝擊媒體工作者的心態。在台灣已經算是相當程度出版自由的狀態下,任何新增媒體的導入,的確都可以在法律的保障之下,但是新的採訪風格與取材角度,卻已經在「未演先轟動」的情境下,挑起媒體的神經;素有傳統的報社也來掀出人物隱私話題,部分電子媒體順勢炒作,搶搭順風車,或多或少都是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 值得關心的是,媒體真的會因此「壹」化嗎?讀者在市場上的捧場回應是一時的好奇與窺探,還是如業者所言,台灣的確有其市場?我們除了注意到不同意見的輿論,也試圖解讀這股現象對媒體工作者,以及閱聽大眾的初期反應。 在上一期目擊者當中,有關邀稿漫畫的內容曾引起部分讀者的批評,經過目擊者編輯群以及記協的多次會議討論之後,我們認為這些內容並非代表本刊的立場,但應該都給予言論自由的尊重,我們也讓作者了解外界不同的看法,希望任何的意見與作品,都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可以修改的意見,都可以透過討論,讓它呈現得更好。 目擊者的發行型態與內容,自創刊以來,獲得許多媒體朋友和專業人士、政壇先進的支持和建議,讓我們的刊物能秉持一份信念,提出誠懇熱情的批判觀點,希望對國內的媒體界有所貢獻,但是我們同樣也在經費拮据的困境下,面臨到轉型與革新的自我挑戰。記協曾在五月份發動一次會內的募款活動,也將在六月份尋求各界的奧援,以募款演講茶會的方式,希望獲得更多的支持,以及長期的經費活水,讓記協以及目擊者,能繼續努力前進,如果獲得您更多的肯定與贊助,將是記協與目擊者工作夥伴最大的堅持的動力。 國際記者聯盟( IFJ,International Federal of Journalists ),六月份將在韓國的漢城舉行三年一次的年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在上次大會取得正式會員資格之後,本次大會也將組成代表團與會,除了發表台灣女性媒體工作者權益現況和問題的專題報告之外,也將向各國記者協會或聯盟,介紹台灣的媒體現況,交換意見與討論,發表報告,履行代表台灣媒體在國際間發音的責任與權利,企盼透過國際交流,讓台灣的媒體現況,傳播到全世界。 (作者為台灣記協會長){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