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驚爆點】

林瑞圖揭發屈臣氏案
有夠離譜媒體跟著起舞 荒腔走板

文╱陳秋霞


到「林瑞圖與屈臣氏」的戰爭又佔了一天的版面,實在為聯晚的格調與新聞品質控管搖頭。

 這個由聯晚政治組長官級記者首先跑出的「獨家」,先是在聯晚「連載」了五天,而後各報跟進,林瑞圖也愈來愈帶勁,大有欲罷不能的趨勢,但這裡實在有些話不吐不快。

 首先,奇怪的是聯合報系似乎永遠學不到教訓,記不記得輕信林瑞圖的話曾經帶給我們多少麻煩?如果新聞是真的,當然「沒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但問題是林瑞圖在新聞圈裡已經是一個近乎信用破產的爛痞子,近年來他的記者會還是不少,採訪了會發回來的還好,但大家知道有多少新聞是同業根本發都不發,直接丟掉的嗎?甚至林還有在記者會上被同業轟下台的紀錄(星航空難事件 )!而關於屈臣氏這一系列的新聞,我以下會一項一項談。

 先從時間的順序講起,就像上面說的,這一系列新聞首先是聯晚「長官級記者」跑出的「獨家」(以下簡稱「聯長記」、「聯長獨」)。奇怪的是,一開始聯晚全力支持,甚至拿頭條炒作,但前幾天始終沒有人跟(聯長記大概拿了不少獨家獎金吧!)。新聞戰裡,「跟之有道」,當然有時採訪同業會因為愛面子而故意忽略,但如果別人真是跑出重要獨家,在回家挨了各級長官的青眼、白眼、衛生眼、大小眼後,還是得鼻子一摸速速補救、趕上,可是這一系列新聞裡,明明聯晚全力炒作,各報卻不動如山,原因何在?

 這裡不得不先「捕風捉影」地談一談這位聯長記獨家的來源,據同業後來的了解,是聯長記先有耳聞,再 pass 給林,不知道這樣算不算「與採訪對象聯手做新聞」?是不是違背「旁觀而不參與」的新聞倫理?大家覺得如何?

 再回頭說「跟不跟」的問題,記得新聞爆發的前幾天,主要的內容是林指屈臣氏利用申報九二一損壞理賠的機會,要求店員多打壞一些東西,好多騙點保險金,同時天天都有這人那人向林檢舉,大致如此。

 這時同業間就有些討論,多半是認為「不嚴重」,因為保險理賠基本上是屬於私領域的經濟行為,就算涉及詐欺,也是不告不理。奇怪的是「冤大頭」的保險公司一直不吭聲,反倒是林一直搶著出來主持正義,就這一點,林的角色始終讓人看不懂,甚至可能另有內情。直到近日,林又扯出敦南店虛報在震災中「全毀」的情節,一樣是這個問題:如果產險公司經過調查,也通過內部稽核,最後決定理賠,林到底在替誰叫屈?

 因為林實在「聲名不佳」,這裡不得不提一點周邊的問題:林一開始的多次記者會,都只有自己對媒體(其實是對聯長記啦)說,又有這人那人出面,但始終沒有一個人真正現身,要保護證人,戴帽、墨鏡技巧很多,最不濟也可以錄影、變聲,可是林一樣都沒有,這讓同業們實在不敢相信他。

 基於這些想法,大家當時也就覺得放給他去吧,「錢歹賺、仔細漢」,聯長記多領些獨家獎金於大家也無傷嘛!只是「屈臣氏系列」自此成為聯晚在同業間的笑柄。

 各報真正開始「跟」這條新聞,是從桃園地檢署搜索速得博公司之後,因為搜索之間的確發現了大批過期藥品和其它瑕疵商品,因為這實際上牽涉到過期藥品流入市面問題,致使其它同業開始加入報導行列。事實上,這也才是媒體真正應該、也需要介入的,所以我說「跟之有道」,新聞的判準在這裡自然地呈現出來。

 地檢署的搜索結果,顯示屈臣氏可能涉及該報廢、銷毀的藥廉價賣給速得博公司,這個危害公共安全的問題,到此才算完全顯露出來。但林瑞圖的角色依然奇怪,速得博的老闆詹德威依然坐在記者會中,在林的羽翼下,以受害人的身分一而再、再而三地控訴屈臣氏拿過期的東西賣給他,又不退錢等,而我們的聯長記照樣一路捧場。

 一個必須問的問題是:速得博買這些東西幹什麼?既然他否認自己是「清潔公司」,如果不是打算以更低價再批出去,誰會買這些逾期品?如果詹德威口口聲聲說買了逾期品是被騙,試問,好好的東西別人為什麼要以二、三折的低價賣給你?因此,一個合理的懷疑是:在這些逾期藥品流入市面的過程裡,屈臣氏是睜一眼閉一眼,而速得博根本是大盤。但是在林瑞圖的庇蔭下,詹德威卻可以大聲指控屈臣氏,再加上林瑞圖事先羼入了如上述的一些不相關的事,讓外界先入為主地就判了屈臣氏死罪,其它所有疑點,就得以囫圇過關。

 多跑幾次林的場子,就會知道這是林最擅長的手法。他揭發的「弊案」不會完全子虛烏有,但他會羼入大量似是而非的情節(再舉一個例子,林後來一再指責屈臣氏賣假藥,可是包裝好的成藥有問題,除了零售商外,是不是衛生署或商檢局的責任更大些?可是林就是可以一古腦地全部倒到屈臣氏頭上,這又是加油添醋的一個例子),而且動機和立場也多需要一再檢驗,「慎思明辨」絕對是跑他的場子不可或缺的功夫。

 林的動機固然可議,聯晚的表現更是讓人搖頭,如果大家同意上面的分析,應該會同意同業們最早的結論——不嚴重。這不是逾期藥品流入市面的問題不嚴重,而是屈臣氏的罪過實在沒有到必須勞動聯晚超過十天連續追打的地步,這不是鄉愿,而是「比例原則」,如果真的站在守護公眾健康和保障消費者的立場,諸如「最佳女主角」、「菲夢絲」這些金額更大、案件更多、情節更嚴重的消費爭端,聯晚又該如何給予「等比例」的批判呢?不要苛責聯晚好了,事實上各個媒體面對塑身業這個大廣告商,在報導上沒有不綁手綁腳的,但這樣一來,又格外 顯現出聯晚在屈臣上的無理取鬧。

 會不會有人想問:你老兄在這裡寫這麼多,為什麼不去寫特稿、不去追新聞,而要在這裡發牢騷?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忘了哪裡看過這樣的一句話:「選擇不報導,就是一種報導。」我認為對「林瑞圖揭發屈臣氏案」(「檢察官偵辦屈臣氏案」當然不一樣),這就是最好的對待方法。試想每天稿子擠成這樣,要完整地呈現本案,我們先得花六百字登林瑞圖大部分是屁話的記者會,再花一千字登一篇特稿告訴讀者「他真的是個屁」,這不是很好笑嗎?

 而不厭其煩地寫這篇文字,當然不是為了林瑞圖,而是為了聯合報系:記者們是不是太習慣炒短線,以致養成了被人餵新聞的習慣?長官們是不是太害怕「漏新聞」,以致只要別人有的,我們就得撿到籃子裡當寶貝?最後,對於在外能跑新聞、回報社又能影響編輯方向的長官級記者,編輯們是不是完全失去了專業思考和約束的能力?

 聯晚家裡沒大人了嗎?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 {MW}


回第二十三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