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萬華鐵枝路邊的中國時報,大樓前開了一條大路,路,越開越寬敞;但對在這棟大樓工作的員工來說,路,卻是越來越狹窄了。 其實,不只是中國時報,所有的新聞工作者這幾年來幾乎都可以感受到「媒體冰風暴」的威力。 有工作經驗者飯碗岌岌可危,沒工作經驗者更是頭路難尋,新聞工作職場陷入一片悲觀的氛圍中。 《目擊者》在兩年多前即曾製作「媒體冰風暴」專題,但近年來,這樣的報導素材不斷,媒體寒流已不再只是一個專輯,反而成了《目擊者》固定的欄目了。 現在泡沫危機波及媒體本身,勞資雙方如何以新思維共度變局,其實是相當嚴肅而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在承平時期,媒體工運還可蔚為一股勞工的防線,但在此危機時刻,勞工意識及工運力量反而顯得薄弱,看到這樣的現象,真令人無奈而又心急。 《目擊者》在長期關心新聞倫理、維護新聞自由及強化新聞自律的同時,仍對當前的媒體工作環境感到十分憂心,畢竟,如果連基本的工作權都無法捍衛,我們還能奢談什麼新聞倫理呢? 或許是在一場「向錢看」、「救經濟」的呼聲中,媒體不自覺地越往市場靠攏,而離所謂的倫理與專業,也就相對疏遠。 在這樣的年代,各種亂象也就伴隨而生,媒體仍不自覺地陷入另一種吹泡泡的集體行動中,忘了過去鼓吹房地產、網路泡沫的教訓,而又花了大量力氣去吹下一個泡泡,等到泡沫幻滅後,誰又會成為受害者呢?媒體又會不會自食惡果呢? 媒體現在在吹什麼泡泡呢?下一個泡沫是什麼呢? 「SNG泡沫」、「叩應泡沫」會不會真得成為泡沫呢?如果不是還有什麼呢? 本期《目擊者》除了報導媒體冰風暴的相關現象外,也討論近來越趨普遍「記者上電視」的現象,希望能引起更多的討論與重視。 此外,我們也可以看看資深媒體人陳裕鑫、傅依萍的心情故事,而一些國外媒體人又是如何看待台灣媒體,也頗值國內同業參考。 本期《目擊者》在倉卒中完稿,感謝許多朋友的支持與幫助,不管您在什麼位置,我們都知道,「因為有你在,記協永無礙」 (作者為《目擊者》代總編輯){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