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任瑋
隨著報紙三大張的時代過去,醫藥新聞開始有自己發聲的版面,從半版到全版不等的空間,從醫療政策到養生保健訊息,五花八門的專欄提供給讀者更多健康資訊。但是,當醫藥新聞有更多伸展的舞台,商業競爭的邏輯似乎也漸漸爬上新聞版面,醫藥新聞還有沒有自主性?究竟誰可以操弄它? 目前各報都有醫藥版,處理方式各有不同,有十三年醫藥新聞跑線經驗、自由時報醫療保健組長盛竹玲表示,比較有時效性、衝擊性的醫藥新聞,就有可能調到綜合新聞版,自由時報醫藥版很多部分是留給外界投稿,內容也多是醫療保健、活動訊息為主,以自由時報為例,在審核這些投稿時都會非常謹慎,因為保健資訊正確性最重要,如果沒有辦法判斷,就會交給醫學領域專業人士審稿。在選擇外稿原則上,會先考量有專業護理背景人員寫的文章,其他像食療、簡易按摩方法等日常生活會用到的保健資訊,會請記者先查證後再刊登。 公關手法推陳出新 對於醫藥新聞廣告化的問題,甫得到「曾虛白新聞獎報紙報導獎」的民生報醫藥新聞組長張耀懋認為,現在藥商的公關能力、行銷手法比以前進步許多,假如市場上有十家藥商,若有兩家特別愛開記者會,很多人就以為他們是最好的,但事實並不是如此。 張耀懋強調,小診所也會有好醫生,只是沒有被記者注意到而已,從另一個層面思考,為什麼小診所幾乎沒有上報機會,這其實是傳統媒體跑新聞只注重權威單位、醫學中心造成的,記者寧願選大醫院,除了醫生說的話比較有公信力,更直接地說,是記者只要顧好該單位就不會有漏新聞的壓力,但是記者應該把公關稿當做新聞線索去延伸題目,不能把受訪者提供的資料當做新聞的全部。 盛竹玲指出,醫藥新聞記者常會遇到生技公司、醫療院所利用媒體增加曝光機會,也看到有些良莠不齊的有線電視台不負責任地直接把療效說出來,對於涉及療效的新聞,盛竹玲的處理方式會要求記者再去問衛生署,查證是否觸犯法令再刊出。 記者需要進修 張耀懋說,台灣記者跑新聞時習慣寫時效性新聞,每天負擔大量新聞稿,很少有時間沈澱、思考專題性醫藥議題,以這樣的情況下去,過了十年後還是在原地踏步。 目前台灣醫藥記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進入障礙」的困難,張耀懋指出,像國外都是由公衛系畢業生擔任醫藥記者,只要輔以新聞訓練,很快就可以上線,但是觀察台灣各家報社情況,還是以新聞科系學生為最多數。 既然新聞系背景的記者為多數,在培養醫藥記者的過程,張耀懋都會強迫新進醫藥記者閱讀舊報紙,透過前輩的寫作、採訪方式,了解如何掌握醫藥新聞報導的核心。盛竹玲則認為,新進醫藥記者一定要多看醫學期刊增加專業知識,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多問醫生、教授,不要想當然耳判斷醫療狀況,當然,建立資料庫也是很重要的。 網路謠言四起 由於網路興起,民眾不一定要看報才能知道醫療訊息,很多食療、保健方法都是透過網路傳遞給社會大眾,甚至網路也可以創造名醫。但是網路訊息最大的風險是真假問題,民生報前陣子曾經想開設專欄討論網路醫療謠言區,幫助民眾判斷真偽,不過後來考慮到不應跟著謠言起舞而作罷。 醫藥新聞記者的樂趣 張耀懋認為當醫藥記者的成就感在於能夠影響一些人與政策的改變就足夠了,他曾經製作過一個關於積欠健保費民眾無法就醫的專題,透過他的調查追蹤,進而使衛生署改變政策,他覺得那就是每天埋著頭寫稿後獲得的最大收穫。 (作者為立報記者) {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