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的信】

新聞潮流轉動 勿忘自主性格

文/余佳璋

入盛暑,有的行業感覺上似乎有度小月的情況,有的卻歡迎夏季帶來熱絡的生意上門;對媒體工作者而言,應該是不分寒暑,只要是新聞都必須去跑,只要有問題都該去挖掘,不過新聞的風潮好像也會遇到循環週期的問題,某些時期流行政黨新聞,某一陣子社會新聞掛帥,記者的筆鋒和編輯台的嗅覺,得像一個風向計,靈活地順勢轉動。

 現在的新聞該流行什麼?這樣問也許不太專業,但是如果沒有大新聞、大事件的時候,媒體是不是就得看天吃飯,等著下一個逃犯越獄,期待政治人物荒腔走板的行為與失言?

 我們願意相信大多數媒體並非甘於等待新聞,而是主動尋找大環境中的點滴事件,盡責地傳遞訊息,但是,「接下來要發展什麼新聞?」 這樣的大哉問,期待的立場上,應該會在每一個媒體人的心中閃過吧?

 政治新聞的熱潮素來有起有落,有虛有實,有口水有牛肉,新政府蜜月期過後,我們看到媒體天生批判的性格再度浮現,對於新政府到底有多「新」?已經開始檢驗,對財經政策的處理是否手忙腳亂,對兩岸議題是否捉摸不定,媒體與官員之間的互動是否適應不良?都是最近的新聞焦點。

 我們在這一期「目擊者」的內容上,試圖提供一個政壇大地震之後的清理與沉澱,解讀新政府的動向與人民的期待之間,出現哪些間隙。

 此外,財經話題的普世性格已經逐漸呈現在最近的新聞當中,許多媒體試著將過去艱深難懂的股市財經政策,轉為讀者大眾可以貼近的符碼,國民年金的議題、要不要加稅的問題、股市何時可以重回活絡,以及傳統產業的困境,不再限定於財經版面,而是轉化成為人人都想知道的生活話題,媒體生態也嗅覺靈敏,各式擴充財經資訊與報導的管道,無不成為媒體商業競爭下的成果。

 至於仍然在發燒當中的電子報和網路媒體,是不是還會獨領風騷,繼續竄升它的價值?還是已經出現瓶頸,面臨一場無聲的媒體關門大戰,弱肉強食?電子報的出現,不只是讓媒體的生態掀起一場新的革命,人才不均衡的傾斜流動,部分報社已經出現年輕資淺記者,被迫挑大樑的窘境,或者是人力資源嚴重斷層,這些媒體發展的根本問題,我們也試圖去抓出角度與分析。

 站在記協的角度,我們歡迎年輕有活力的年輕人,以其創意和熱情,繼續投入新聞媒體的行列,但我們也期許這些後浪是扎實的大浪,而不是只有泡沫的水花,因此,記協秉持向下灌注的精神,繼續克服困難,以有限的資源人力,舉辦2000年夏季的新聞營,讓媒體前輩的經驗能夠傳承,新血輪會是媒體改造的後盾。

 媒體環境的改善,結構問題,有賴政府政策的全面檢討,媒體從業人員真實的自省與付出,學術界剴切的呼籲,以及真正有效的學術產出,這些因緣際會,若不能同時聚合,也應該潺潺不停的各自努力,讓它有匯流的一天。

 我們同時期待新聞的潮流,在大環境逐漸沉澱、凝聚新的意識之際,沒有忘記批判與自主的性格,也努力開發多元且快速的訊息通路,讓閱讀大眾增的是知識與思維,減的是貧知與無奈。 (作者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MW}


回第十八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