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四大電子報仙拚仙

────中時、聯合、明日報、東森四強鼎立

文/伊忸世


「溝通」將會是一件科技與人性結合的高度享受,這是科技大師們所預見二○○五年的人類社會。自「第三波」革命以來,象徵著所謂資訊化社會已經到來,當掌握資訊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時,那麼快速、正確、新穎的消息來源,也就無可避免地將扮演起更為重要的傳播管道,成為新世紀寵兒。

 網際網路,對應在自身的發展上,顯得是個舊詞兒。但它具備高負載量的特性,也賦予網路媒體追求日新月異的本能。

 仔細觀察當前台灣網路電子報的發展軌跡中,2000年是群雄風起雲湧的年代,拿四大電子報為例,中時電子報(chinatimes.com),聯合新聞網(udn.com)、明日報(ttimes.com),以及起步較晚的東森新聞報(ettoday.com);雖說各方揚帆的時機不等,但網路發展的是淬煉期與開創性,也給了較後者無窮發展的潛能,以至於相互間有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

中時電子報 資源取勝

 經過五年的發展,原為中國時報電子版的中時電子報,挾其豐富的資源,與老練的辦報經驗,在台灣電子報的領域中始終維持領先。由於網路高承載量的特性,像中時電子報這種以資源取勝的網路媒體,將更容易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步。

 根據加特納集團(Gartner Group)所做過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高達九○%的第一代網站,是在沒有詢問過消費者的屬性與需求下產生,中時電子報可說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不過,甫於日前再度改版的中時電子報,一下子增編了二百位編輯的編制,大大加強了原屬於網路媒體就該有的多樣性。

 個人化服務是網路媒體的發展方針,過去的網路媒體,常常只是把平面報導一古腦兒地丟向網路,也讓網路多元的屬性,形同散槍打鳥,難以有效整合。網路資源並非單純的「轉換」工作,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需要的是經過整理網頁,讓他們一目了然。全盤移植平面媒體的運作機制,在網路媒體是行不通的,中時電子報的不斷改版,代表著平面媒體與網路媒體更一步的立體結合。

聯合新聞網 導覽具特色

 聯合新聞網是聯合報系於一九九九年所成立的新媒體。其中的新聞與資訊主要來自聯合報系的聯合報、經濟日報、民生報、聯合晚報及星報等五家報紙。與中時電子報一樣,豐富的訊息來源同樣是聯合新聞網的致勝利器。

 在眾家新聞網站中,聯合新聞網獨具的特色之一,就是下拉式新聞選單導覽服務,網友只要把滑鼠指向分類新聞的主目錄,例如政治或是財經,不必進行click動作,就能直接看到相關標題,從標題中選取有興趣的新聞再連結進去閱讀即可。

 在網站內部作業上,和一般網站大為不同的是,聯合新聞網的人力配置圖中,技術和業務人員所佔比例極低,多數是與內容、服務行銷相關的工作人員。為了達成廿四小時全天候發布新聞的目標,編輯人員以三班制的方式全天輪值。由於還沒有專屬於自己的網路新聞記者,因此主要的更新時間須配合早晚報的出報時間,中間雖然有即時新聞的發布,不過據了解,平面媒體記者的配合意願並不高。缺乏獨立新聞產製的運作機制,也是傳統平面媒體轉進網路後,舉棋不定的難題。

 「新聞無所不在」。紐約時報的執行編輯法蘭哥曾經用此一觀點,針對新聞的處理、包裝的重要性,下了一個定義。用這一觀點來看明日報頗顯得貼切。

明日報 強調個人化服務

 標榜第一份網路「原生報」,特別注意新聞內容的合縱連橫,也就是相關新聞的連結機制,而這也是「電腦家庭」發行人詹宏志強調的,所謂網路原生報,將是可以提供即時、量多,符合網路需求的新聞資訊。身為網際網路的媒體必須正視網際網路的特性。

 如何開發網路媒體的附加價值,是各個網路媒體當前研究的課題,其中在明日報的網站設計中,強調互動機制的「個人新聞台」,被視為重視個人化服務的機制,而這也更符合網路新興媒體的特殊要求。此外,為了與新興媒體競爭,明日報也與華視新聞達成合作的機制,影音結合文字,也成了網路媒體在擴增網路附加價值上,相互起而效法的「實例」。

 不過從編制上看來,明日報缺乏完整文字編輯的陣容,縱使再豐富的文采,缺乏「化妝師」的整理,對於資訊的易讀性,無形中也築起一道障礙。網路資訊的多樣、完整,同樣也嚴重地考驗了讀者的注意力,對於那些渴望獲得資訊的網友而言,幾乎很少人能夠忍受漫無止境的在網站上「衝浪」。

 什麼樣的網頁能夠吸引人?當科技與媒體結合時,除了即時、豐富外,爭取網友青睞的,莫過於加上影音、圖文並茂的內容了。往往一則引人注目的圖片、影像,能夠讓網友願意多停留幾分鐘,當然其中,對媒體本身而言,便可能隱藏無限商機。

東森新聞報 結合影音

 堪稱華人第一份影音報的「東森新聞報」,透過東森電視台的奧援,算得上是將科技與媒體做了藝術化的表現。這個網路新聞尖兵,從籌備到開台,短短近四個月時間,不但衝擊原有網路報的生態,期間所帶動的科技媒體風潮,也為電子報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效果如何?仍有待觀察!

 東森新聞報的成立,也是繼明日報以來,第二個以專業獨立的員工編制來加入網路新聞行列的新兵。其獨有的競爭優勢在於影音新聞的編輯。就像人們第一次看到影像在電視上播放一樣驚訝,透過影音、電信以及網路的結合,同樣令人讚嘆。這樣的構想在於媒體與媒體的結合。當影像加上文字,再連結上網,無形中便以「超媒體」的形式呈現在消費大眾面前。

 但新兵仍在起步階段,有些地方仍不比老鳥。雖說未來呈現在網路上的新聞,新鮮感的壽命不長,不過相關網站的連結、設定,資料庫的搜尋,也是能夠延長網路新聞壽命的特殊機制,東森新聞報在這方面還有待加強。

 對於科技的進步,無人膽敢輕忽,不過有褒有貶,似乎也暗喻著消費者慣性的模式,對於媒體科技的不適。對於媒體而言,與其催促消費大眾的腳步,不如藉由共同參與的模式,引導進入電子新聞的領域,當科技大師預見二○○五年的資訊化社會,科技媒體也正努力創造地球村能夠早日到來。 (作者為網路媒體新聞工作者){MW}


回第十八期目錄